完全可以抹去的電影 - 李怡

完全可以抹去的電影 - 李怡

中國八十後的新銳作家韓寒看過電影《孔子》之後,給予兩分的評價,並說,「這部電影,無論從拍攝意義,商業利潤,藝術追求,電影探索,教育啟蒙,驚世感人,視聽震撼,娛樂消遣,記錄歷史等任何一個角度,都沒有存在的必要,是一部完全可以抹去的電影。」
如果韓寒僅在網誌上這麼說,也許還可以視為對官方主旋律電影的異見。然而,大陸的公開的官方媒體《北京晚報》的一篇文章引用了這段話,中國通訊社也轉發了《北京晚報》這篇文章,儘管文章說「韓寒是過於苛刻了」,卻承認這是「一部失敗的電影」。
這樣一部「完全可以抹去的電影」,可以去看嗎?我還是去看了,基於好奇心,也基於對孔子的崇敬。
場面夠大,投資也驚人。演員很用心。編導大約也是從史書中找到有關孔子事蹟的片段而改編的。然而,那不是我們心目中的孔子。孔子應是一個「仁者無敵」的人,不畏權勢而對自己的觀念永遠存乎其心的人,他相信「德不孤,必有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如應如孟子所說,「見大人則渺之,無視其巍巍然」,而不是見大人則拜之,到處想被掌權者重用而最後落得成為喪家之犬。
至聖先師的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賢人。《論語》是他與弟子的詰難,充滿了人生智慧的語錄。電影沒有把孔子生平與這些精彩的對話結合,去塑造孔子的形象。電影中的孔子學生,都成了閒人,甚至像草莽匹夫。「萬世師表」的形象也落空了。
內地有一文章說,「如果文化和思想沒有成為值得付出心靈去追尋和感悟的東西,而是為虎作倀……那將無比可悲。……最可憐的,當然還是小馬哥!(指一世英名的周潤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