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千億爭產案的金錢教訓 - 李怡

蘋論:千億爭產案的金錢教訓 - 李怡

全城矚目的千億爭產案昨天裁決,結果可能與此前城中多數人的議論相符,但林文瀚法官300多頁判詞的邏輯謹嚴仍不免令人讚賞。判詞沒有聚焦在龔如心06年以陳振聰為遺產唯一受益人這份遺囑的真偽方面,儘管判詞裁決為「偽造」;判詞也不否定陳方所指龔如心與陳振聰有過親密關係。判詞重點質疑06年遺囑何以沒有否定龔如心02年遺囑所提的一切財產留給華懋慈善基金,而捐款給慈善機構又是直至龔如心逝前都在做的事;判詞認為龔如心不可能因感情而將畢生事業交給一個從未沾手的人,也不可能因此放棄多年來樂於做的善事。
陳振聰聲稱會上訴。上訴不僅要將焦點放在筆迹真偽和二人關係方面,更要針對判詞提出的其他疑點。
千億爭產案,令筆者想到幾段關於金錢的名言。
第一段來自莎劇《雅典的泰門》:
「金子!它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醜的變成美的,卑賤的變成尊貴,老人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它是一尊了不得的神明,即使它住在比豬窩還卑劣的廟宇裏,也會受人膜拜頂禮。」
因為金錢有這麼大的魔力,人人打破頭都想要,因此這一爭產案,以及此前的新馬師曾爭產案,梅艷芳爭產案,和近日台灣的王永慶爭產案頻頻發生。這些爭產案提醒有錢人,必須在生前對遺產作最完善的安排。而且要考慮到,即使自以為安排妥當,但由於一個人漫長一生,總會涉及種種人情與承諾,當龐大遺產浮現,恐仍不免會殺出一個或幾個程咬金來,要分一杯羮,甚至想一鍋端去。爭產的訴訟,將會使一個人死後的名聲受沾污,有錢人應極力避免。這是爭產案教訓之一。
另一段名言來自股神畢菲特(WarrenBuffett):
「某種程度上,金錢能讓你置身比較有趣的環境。但它不能讓更多人愛你,或是增進你的健康。」
這段話與上述莎翁的話相反,它不是強調金錢的魔力,而是講擁有大量金錢對人生不一定有意義。
金錢不能讓更多的人愛你。事實上,金錢甚至不能讓一個人愛你。如果金錢能讓一個人愛你,他會不惜為了錢而將你污名化嗎?在現實生活中,用金錢來購買一個人的愛,甚至會使他(她)更恨你。已有許多例子說明,富有的父母忽略了對子女的愛,儘管無限度地給子女花錢,但最終是害了子女,到子女受害之後,說不定反過來會憎恨父母,或嫌父母給他的還不夠多,或覺悟到父母的溺愛誤了他的人生。
金錢若用得適當,可能略為增進一個人的健康,但多數富人用得不適當,豪奢暴食,沉迷酒色,簡直有損健康。內地有一句名言:「人不可以把錢帶進棺材,但錢可以把人帶進棺材。」足以讓人警惕。
西方富豪,常常樂於向慈善機構捐獻。畢菲特就承諾把他的資產全數捐作慈善事業,其中85%交給蓋茨夫婦基金會運作,就是基於對金錢本質的深刻理解。
第三段名言來自魯迅:
「從生活窘迫過來的人,一到有了錢,容易變成兩種情況:一種是替處同一境遇的人着想,便是人道主義;一種是甚麼都是自己掙來(或騙來、奪來)的,從前的境遇使他覺得甚麼都是冷酷,便流為極端個人主義。」

憑自己的努力,辛苦積攢而發達的富人中,較多前一種人;而依靠騙來奪來一朝發達的暴發戶,則以後一種人居多。大陸的富豪何以較少捐錢做善事?除了社會因素之外,也同他們發達的途徑有關。
千億爭產案可讓我們認識金錢的魔力、局限以及所揭示的人性。全城熱議中也貫串了是非觀。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