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雷子樂報道】政府早在10年前已預示香港樓宇老化問題嚴重,為市區重建局訂下20年內處理225個重建項目的政策目標。轉眼間一半時間已過,但市建局至今只處理了43個重建項目。隨着舊區保育、保留社區網絡之風抬頭,令餘下近200個重建計劃舉步維艱。政府有意加快強制驗樓驗窗的立法程序,但舊區老業主普遍付不起高昂的維修費用。
市區重建策略檢討督導委員會委員何喜華指出,市建局成立的目標,是要處理25個土發公司(市建局前身)未完成的項目,及最少200個重建項目,估計涉及3.2萬個單位,影響12.6萬名舊區居民。不過,市建局網頁資料顯示,目前只完成或正處理43個重建計劃,及維修了500多幢舊樓。
何喜華說,尚未進行的重建計劃約有200個,但分佈在哪些區域,無人知曉,加上現今的民意壓力,勢令更多重建項目變成復修工程。
強制驗樓今首讀
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今日會到立法會,就強制驗樓驗窗計劃的相關法案進行首讀,並有意加快立法進度,議員期望一年內完成審議。但何喜華指出,問題是許多舊樓都沒有業主立案法團,加上維修費若太高昂,許多老業主根本不能負擔。
深水埗桂林街舊樓老業主張伯92年購入單位後,將房間分租,每月靠4,000元租金收入養老。他表示,一旦強制維修,最多只能支付2萬元,「全副身家都係得咁多,要再夾多啲錢都畀唔出!」他認為政府應負責大部份維修費用,「政府年年有收地租、差餉,應該幫吓冇能力嘅小市民。」
業主無力維修,小租客更難自保。71歲的黃亞生,住在基隆街的板間房已20多年,舊唐樓部份牆身空心、廚房天花滲水,出現裂紋,樓梯鋼筋外露。這裏曾發生火警,黃伯當時索性將大門關上充當防煙門,自己從後門爬出一樓簷篷等候救援。大業主是誰,黃伯也不清楚,維修問題更加免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