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為了解決多晶硅生產商產能過剩問題,中國工業及信息化部正制訂《多晶硅行業准入標準》(以下簡稱標準),為行業訂立入門門檻。消息人士透露,有關標準將與國際行業看齊,多晶硅廠單線規模必須大於3000噸。
事實上,有關標準去年9月已經開始討論,並向業界進行多次徵求意見,預計農曆新年後頒佈實施。據了解,標準主要是在環保、節能、高效、科技水準等方面和國際先進標準看齊。
消息透露,即將公佈的標準主要針對目前佔主流的改良西門子工藝的多晶硅生產廠,主要指標有三方面,包括生產規模、能耗以及環保。
生產規模須逾3000噸
具體細則中,於規模方面,標準將要求多晶硅單線生產規模,與國際七大多晶硅廠基本規模看齊,必須大於3000噸;整體耗電亦需接近國際七大廠指標,如生產每公斤多晶硅耗電需少於150度、還原尾氣中的四氯化硅、氫氣、氯化氫回收比例達98%至99%。環保方面,生產時產生的廢液、廢氣、固體廢棄物排放和雜訊,需符合國家環保標準。
消息稱,由於標準與國際行業看齊,所以門檻比較高,當文件正式推出後,將有約兩年過渡期,換言之,明年底之後,若廠商未能達標,有關方面可能以行政手段,迫使市場淘汰不合格的企業。
自中央積極發展新能源後,本港新能源上市公司亦逐漸增加,其中涉及太陽能產業約有七間,當中只有兩家發展多晶硅上游業務,包括保利協鑫(3800)以及陽光能源(757),兩間均可達到最低標準,毋須面對被淘汰的命運,其中保利協鑫多晶硅年產量達1.8萬噸;陽光能源年產亦達4200噸。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去年底明示,多晶硅產能存在過剩風險,目前雖還沒達到過剩,但行業若盲目走,將來投資是有風險的,由於太陽能產業是技術含量很高、附加值很高的行業,應該有保有壓,要加以引導,已意味行業將出現調整政策。
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在內地只有少數年產萬噸的多晶硅企業,能夠全部達到准入指標,現時大部份規模只有1000至2000噸,且能耗亦較高,每生產一公斤多晶硅耗能約180至220度電,成本高但利潤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