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不能讓「家破人亡」的傷痛重演 - 盧峯

蘋論:不能讓「家破人亡」的傷痛重演 - 盧峯

馬頭圍道的恐怖塌樓慘劇讓人清楚感受到「家破人亡」的創痛與震撼。
本來是為人遮風擋雨的家,本來是讓人工作或學習後喘息的避風港,本來是讓人共享天倫樂的一片瓦十數秒間全然倒下,一根支柱都不剩,一幅牆都不留,有的只是頹垣敗瓦和左彎右曲的鋼筋,一個一個家就這樣破了。
原來在家休息的,做家務的,溫習功課準備考試的居民,沒有想過安穩的家園會剎那間倒下,沒有想過高樓會在十數秒間變成廢墟,到驚覺的時候,原來的柱樑牆壁泥石瞬間將他們的生命奪走。人就這樣一個一個亡了。
還好專業、奮勇的消防員及時趕到現場,危急關頭盡快疏散危樓內的住客及可能被波及的居民,令傷亡的數字不致增加,令家破人亡的慘況不致擴大。其後消防員在隨時再倒塌的危樓旁盡力搜救可能的生還者,不畏不懼的挖掘搜尋,他們的勇敢及專業精神實在值得尊敬。
究竟這場可怕、罕有的塌樓慘劇是意外還是人禍,是個別不負責任的人疏忽所引起還是日久失修的結果必須小心查證,不應匆匆下結論,不應簡單的推在某些人、個別部門或政策身上。只有弄清楚塌樓事件的根本原因,才有可能在不同層面對症下藥,防止再出現家破人亡的慘劇。
事實上舊樓維修是個老大難的問題,涉及私有產權保障、僭建、管理欠佳或缺乏管理,巡查次數,市區重建政策、貧窮……等一大堆問題,一環扣一環,極不容易處理。就以業權問題為例,舊樓業主有部份是退休長者,有關物業是他們僅有資產,要他們額外拿錢作定期維修保養不容易;即使政府願意貸款資助他們也未必有能力償還,令維修一拖再拖。部份業主本身並非居民,把單位租予他人或多個租戶圖利,有的甚至肆意改建單位如分為多間套房以賺取更多租金,他們基本上沒有意願拿錢作定期維修。再加上一些短視的業主只想等候好價出售單位,把維修的責任、費用轉予下手業主。在不少業主不情不願不想承擔維修費用的情況下,舊樓的維修工作少不免拖來拖去,舊樓的環境、安全性將不斷惡化,甚至成為威脅居民以至附近街坊的計時炸彈。
要打破這個僵局,法例顯然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只有立法規定業主承擔管理、維修的責任,拖延抗拒驗樓、維修的情況才會改善。我們期望立法會盡快審議政府提出的強制驗樓法例,促使舊樓業主加速檢驗樓宇結構,以盡快找出潛在的危機。
當然,法例審議需要一定的時間。短期內政府除了成立特別巡查小隊巡查全港四千幢五十年以上舊樓外,也有需要透過地區民政處、區議會及其他地區組織加強宣傳樓宇維修的各項支援、配套措施,令業主特別是舊樓業主知道可以得到甚麼協助,可以如何加快進行驗樓及維修計劃。
至於剛身歷「家破人亡」煎熬的災民,由於人數不多,特區政府大可跟房委會、房協等了解土瓜灣附近或九龍區有沒有空置的公屋單位讓災民暫住九個月或一年,讓他們可以重新站穩陣腳,另覓更長遠的居所。這肯定比強行要他們搬到遠離上班、上學的葵涌中轉屋好得多,也更能協助他們擺脫傷痛與震驚,重建「家園」。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