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意義 - 林夕

《孔子》的教育意義 - 林夕

一聽到二十多間學校包場看《孔子》,心裏不期然起了疙瘩,可能一個包字,讓人聽出了內地大鑼大鼓推動的主旋律況味。那二十多間包場的學校是甚麼背景的?由誰買單?自認有戴着有色眼鏡看這件事,撇開跟內地風的嫌疑不談,在港有學校包場看《一百萬零一夜》,又好像稀鬆平常。
據聞校方願意包《孔子》,是因為電影有教育意義,本來這屬於活動教學法,是好事,擔心的是好心做壞事而已。不曉得領導學生看《孔子》的老師有沒有先看過電影拍得怎麼樣?電影裏說到孔門大第子顏回為搶救更多的文卷而捨身,學生看到這個,問起老師這值得嗎?不知道現世師表該怎麼回答,才得原始儒學精神的真昧?
拍孔子要拍出教育意義,難得很。想戲劇性夠強,添加後世人造色素在所難免,孔子的真面目難道給扭曲得還不夠多?要說教,把那些耳熟能詳的子曰在電影中再子曰一番,學生怕會從此以後將孔子當恐子,敬而遠之。
思前想後,只能想到《孔子》最大的教育意義就是找周潤發演孔子,孔子變帥哥,而非老夫子,學子往後竟然肯翻開《論語》一看,可能會少點陌生感抗拒感。沒法子,連金庸那麼易看的武俠小說,看電視劇改編版的人還是比看過原著的人為多,還是得靠很帥的楊過和太帥的韋小寶來勾引人看原著,想為《史記》《論語》《孟子》拉客,為孔子經營一個好看又熟悉的臉譜,算是一個不太餿主意了。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