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聯想 - 張灼祥(拔萃男書院校長)

吃的聯想 - 張灼祥(拔萃男書院校長)

書的封面色調一樣,至少看起來極為相似。都是談吃,處理方法,內容卻很不一樣,美食指南是《米芝蓮》,食物,回憶,情愛片斷是《不是米芝蓮》,儘管寫這部書的王迪詩有這麼一句豪情壯語:「講到吃,老外懂什麼?」有語不驚人不罷休的氣勢。談到吃,各花入各眼,評定一間餐室是一星兩星甚至三星,縱使有客觀因素,主觀成份免不了。祇能說王迪詩寫吃,與米芝蓮對餐室食物的評介,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線,不好比較。
王迪詩的《不是米芝蓮》,既不能把它拿來與劉健威的《為你煮最美好的一頓》、也斯小說《後殖民食物與愛情》比較,亦不能與林郁庭的《愛無饜》對照。更不是茱莉所寫的《茱莉與茱莉亞》,講一年內按照JuliaChild的烹飪書煮出一頓又一頓的美食來。王迪詩寫的不光是吃,還有情,片斷式的人生小插曲,不太沉重的。中學日子在「太平館」所吃的,儘管不是最好的西餐(其實是中式西餐),看王迪詩寫與同學分享「一個梳乎厘」:「味道其實只屬一般,但我們那時根本不管它好吃與否,看見侍應抬出那個超巨型梳乎厘,就已經的興奮了!對食物感到興奮,是生活裡的頭等大事。」中學與好友一起吃一頓普通不過的食物,也會有美好回憶,倒是日後到社會做事,上高級餐館,也不一定吃得盡興。
《不是米芝蓮》好看,不在於寫食物本身,是王迪詩奔放的筆觸,一如看《蘭開夏道》及《蘭開夏道II之繼續跳舞》,會覺得這位律師非比尋常,一眾政府庸官,不堪的議員,在她筆下現形,顯得不堪。
《不是米芝蓮》仍有感性一面,儘管王迪詩已流露出一點點女強人本色來,不過,那只是因為她敢言。我是希望她不要太強,太強就會像某女議員,欠缺了溫柔,那就會變成米芝蓮的品評文章,少了那點人氣。
就是不同意王迪詩所寫,某餐室的蒜蓉包好吃。那天晚上,在餐室晚膳,我翻至書的第十五頁,也想試試,點了一份,侍應說那不能隨湯奉送的麵包,得收二十元,當然不成問題,「濃郁的牛油配上點點香草,十分香脆」,王迪詩這樣描述,可惜侍應送上來的蒜蓉包,硬而不脆,談不上「恰到好處」了。
當然不成問題,這畢竟不算一本美食指南,這不過是王迪詩眼中的五十間餐廳,有好吃的,有一般的,有見證了她成長的,有見證了她某段感情生活的,有他人的故事,有聽來的,有目睹的,一間又一間的食肆,有著一個又一個不同的故事,穿插在食物之間,餐室之間。像光顧五星級酒店餐廳:「吃兩份餐,埋單二千八,其中有五百元屬於水晶吊燈,八百元屬於維港夜景,四百元屬於純銀刀叉,我的人生裡就有了可堪回味的一夜。」就此來看,王迪詩仍未走上女強人之路。
她寫二十四小時營業的茶餐廳,到此宵夜的「與其說為了填肚,倒不如說是為了一點心靈的慰藉。獨居的人回到家裡,寂寞,已婚的人回到家裡,更寂寞。在中環工作的經驗告訴我,賺錢愈多的人,愈怕寂寞。」
可有亦舒對城市人的洞悉力了。儘管亦舒寫的是上一代的故事,但人性的共通點,不會因時代改變而會變得不一樣,至少,寂寞的滋味,仍是一樣的。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昔日曹操對人生,有此慨嘆。王迪詩在路旁咖啡室聽法國音樂,喝咖啡,來一口蘋果蛋糕,有此體會:「每個人都需要風花雪月,即使只是短暫的時光。說到底,做人何必那麼沉重?」

說得好,這個周日,我也得找個有陽光的去處,坐下來,不喝紅酒,喝杯咖啡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