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前當選的時候,美國總統奧巴馬高呼"ChangehascometoAmerica"(改變已來臨),磨拳擦掌準備大幹一番,希望改變美國政治、社會面貌。
經過一年多的波折磨練,特別是在連番補選失利後,奧巴馬在上位後第一篇國情咨文不得不承認美國人民已開始對他的政府感到不耐煩,已開始覺得"Changehasnotcomefastenough"(改變來的太慢)。
對不少奧巴馬的支持者或寄望他能有大作為的選民來說,這位史上首位黑人總統過去一年的確交不出甚麼成績。伊拉克、阿富汗兩個戰場仍然膠着,數以十萬計美軍仍未知何時可以完全撤走。經濟上美國避過了另一次大蕭條,但七千億的刺激經濟方案加上聯儲局萬億注資沒有帶來甚麼奇蹟,美國失業率升至雙位數,數以百萬計美國人無法找到工作,聯邦政府及各州政府陷入前所未見的財政赤字。
奧巴馬本來有機會在醫療改革上拿出一點成績來炫耀一下。千改萬改的醫改法案跌跌撞撞下先後在參眾兩院通過,只消兩院把不同版本整理好就能成事。可惜臨門一腳民主黨在麻省補選失利,既失去參議院絕對控制權,又擔心民心思變,年底國會選舉危危乎。原來支持奧巴馬的民主黨議員開始重新考慮支持醫療改革的立場,令奧巴馬最重要的競選承諾隨時泡湯。
在這種一事未成,民心不滿甚至思變的情緒下,奧巴馬再也不敢太高瞻遠矚說要改革這改革那,改為把焦點放在很具體、很實質的目標──保就業上,花了近半篇幅講述他的政府將會採取甚麼措施穩住就業市場,包括減稅、加強向中小企貸款、投資新基建、促進科研等。奧巴馬還搬出「美國不能做老二」(IdonotacceptsecondplacefortheUnitedStatesofAmerica)這樣煽情又無實質內容的口號以展示他重振美國經濟的決心。
從經濟上看,美國是個每年GDP十三萬億美元的超級經濟大國,奧巴馬提出三百億美元的額外信貸額加上幾十億元的基建投資可說微不足道,隨時像泥牛入海那樣連一些經濟漣漪也起不了,更不要說可以提振經濟或大量增加就業機會。若果經濟在未來幾個月還是像現時那樣半死不活,奧巴馬這份國情咨文極可能成為政府辦事不力的「罪證」,成為共和黨人攻擊政府的利器,累及十一月國會中期選舉民主黨的選情。
老實說奧巴馬自己也知道未來一年情況相當不妙,要扭轉乾坤再凝聚人氣推動變革極為困難。要不是這樣,他也不致於在第一份國情咨文就申言他自己及他的政府不會半途而廢(Wedon'tquit,Idon'tquit)。對一個上任才一年的總統,對一個十二個月前瘋魔全國的新任總統來說,"Idon'tquit"實在既無奈又充滿無力感。奧巴馬也許該後悔沒有聽著名經濟學者克魯明的意見。要是他跟從克魯明的建議在去年中民意仍高企時推出另一個大手筆救市方案,及早讓更多美國人找到工作,奧巴馬便不用陷於捱打狀態,他的醫療改革方案及其他改革也可以順利展開。
盧峯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