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央連環出手為樓市降溫,在銀行「勇貸」、熱錢「湧入」之下,增加土地供應無疑是穩定樓價的一劑良藥。
國務院昨日就《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徵求民意,為舊城改造掃除「拆遷難」這一最大障礙,改造工程釋放的大量土地資源,勢將改善供求平衡,從而可遏制樓價飆升之勢。
增土地供應 改善供求
新條例規定,搬遷補償金不得低於類似房產市價,補償方式則包括金錢補償、房屋產權調換、或者兩者結合。新條例同時移走引起不少暴力衝突的「拆遷」二字,以「徵收房屋」取而代之,「強行拆遷」也被表述為「強制搬遷」。並明確規定,房屋徵收部門不得以斷水、斷熱、斷氣、斷電等方式實施搬遷,任何單位及個人亦不得採用暴力、脅迫及其他非法手段。對於強制搬遷,應先予補償。對於危房改造,必須取得90%以上被徵收人同意方可進行。
新條例不但遏制了非法行為,也為拆遷推倒重重壁壘,加速舊城改造的步伐。
以廣州舊城改造為例,此計劃開始於2005年,卻因資金、拆遷等問題舉步維艱。在國務院推進拆遷規範的大背景下,廣州也應勢出台相關政策,力爭在10年內完成舊城區約54平方公里的全面改造,涉及60萬人。據悉,保利地產、富力地產(2777)已提前佈局,分搶城中村改造項目。
廣州市國土部新聞發言人黃文波表示,舊城改造釋放大量土地資源,令住宅用地的供應增加,有利緩解商品房供需矛盾,從而穩定樓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