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導演胡玫來港出席首映記者會,對這部電影被指為官方背景作出澄清,說電影是于品海的大地公司投資開拍的,「他是香港背景大家都清楚,非常不開心有人存心抹黑。」
為甚麼說是官方背景就是「抹黑」呢?這就好像早前梁振英稱他被指為地下黨員是被抹黑一樣,使人想到中共莫非真是奉行「黑社會主義」?
是誰投資其實並不重要。各地機關學校「組織觀看」,甚至用行政命令停放《阿凡達》普通版、為《孔子》開路才是要點。只要對中國當前以孔儒作為政治工具有所認識,知道中國當局必會不遺餘力地力谷票房,相信要投資的當不止大地公司一家。
中國近幾年力捧孔子,使人想到主政者是否在奈何橋喝了孟婆湯,把前事都忘了。中共起家於「打倒孔家店」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執政後長期反孔,文革時更是「批孔」批得要把孔夫子打倒在地永世不得翻身。中共沒有自己對自己「起義」吧。早前的建政六十年不是還說六十年一貫正確嗎?這反孔尊孔的大顛倒既不符合中共的「四個堅持」,也不符合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
魯迅曾寫過一篇文章:《罵殺與捧殺》,創出一個詞語,就是「捧殺」,而且提出「被罵殺的少,被捧殺的卻多」。他指的是社會上的自由評論。倘若罵與捧來自掌權者,那麼被罵殺恐怕更少了,通常是越被當權者罵得兇反而越在人民心中活起來;而捧殺則是毫無疑問的。據說《孔子》拍得不差,但內地票房慘淡,香港似乎也不怎麼收,顯然是被捧殺了。
孔子本人,兩千多年遭到的厄運,也是被捧殺與罵殺的交替。首先是漢武帝時採納董仲舒的「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實際上所尊崇的儒術,與孔子已有很大區別。比如被後世詬病的董仲舒講的「抑民而尊君,抑君而尊天」。但實際上先秦儒家沒有人講過「尊君」,總是講仁。董仲舒講的「抑君而尊天」,「天」是以孔子的《春秋》作代表的,《春秋》講仁,講義,講對人民好。君之上有天,還是對皇帝的權力有所抑制的。帝王違天意,遭天譴,以至下「罪已詔」,都是因為相信上有神明。到了「無法無天」時代的絕對權力,那麼老百姓真的是「呼天不應,叫地無門」了。
漢以後的尊孔,實在是扭曲孔子學說的「捧殺」,以至連等級觀念、封建禮教也都算到孔子頭上了。前輩大儒徐復觀認為,等級觀念是與儒學相反的,《論語》裏的「君子」指品格好的人,品格壞的人稱「小人」。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孔子認為人性是相通的,本質是平等的,所以「有教無類」,儒家主流立足於性善,徐復觀推崇民主政治,他說儒家認為「人是平等的,是善的,所以投票時多數可以信任」。
孔子「信而好古」,但他不是「復古倒退」,而是借古抑今,以堯舜之治來針砭當時的政治,因此孔子並非要讓貪污腐敗、民不聊生的社會保持和諧,而是借古來批判現實政治。
孔子在捧殺中被扭曲,遭到五四以來大半個世紀的盲目罵殺,而現在又遭到再次被捧殺的厄運。
中國教育部屬下的「國家漢語對外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漢辦),砸大錢在全球設立了超過500所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它和英國文化協會和歌德學院不同的是,孔子學院一般是在大學內運作,並在這些機構的課程上行使影響力。孔子學說引起西方政府關注,瑞典國會表示,孔子學院為中國政府提供了平台,加拿大安全情報局稱,孔子學院是中國當局意圖取悅西方的一步。最近,孔子學院網站運營服務招標,中標價為3520萬元天價,中標者是「國家漢辦」下屬公司。這充份表現了中國當官自肥之風,並把儒家的「德不孤、必有鄰」,演化為「錢不少,必有鄰」。
當權者的捧殺,是將孔子學說的原意扭曲再力捧,以致令人反感而遭扼殺。而有組織的鋪天蓋地的罵殺,對自由心志的人們來說,恐怕是越罵越使人們相信被罵者是對的。且看近日香港眾政客媒體對公投的渾罵會不會產生這效果。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