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幾天,便用自選服務一口氣收看幾集now財經台的《大鳴大放》,每次都只看到雷聲大雨點小而亂。節目的題目都很大,五區總辭啦全民起義啦;嘉賓一般也算是有份量的,問題正是因大得小,貪多務得。節目時間只得半小時,扣除中段宣傳時段,剩下那短短二十多分鐘,嘉賓卻往往是三人行,連主持人在內,四個人平均每人分得五分多鐘,五分鐘又能發表多少深談高見?遇上口齒不太利索的嘉賓,誰也看出主持人着急到有點失措,更別說嘉賓不斷互相打岔,眾聲喧嘩到連架都吵得不清不楚的混亂情況,結果,討論每次都在趕收場的氣氛中結束,時事節目「長」至一小時會客嗎?我們不乏對談式的時事討論/辯論節目,只欠公開深入交流的空間與時間而已。這類節目要搞得夠意思,要不時間長一點,要不人少一點。
這令我想起早前的經濟機遇委員會,人再強馬再壯,據說開會時間卻短促得不成比例,每位高人發言後都別指望有機會交流討論了。大抵很多XYZ委員會都是這樣,一場密室花瓶秀,明知人多有時縱使不好辦事,也好壯壯聲威吧。
這也令我想起太熱鬧的飯局,貪圖場面夠大,結果因三教九流人物共冶一席,一個個不斷起動的話題,像在較勁般起起落落,很難有一個題目讓舉座人都滿意投入,你想說的,未必是我想聽的。最後倖存下來的內容,不離八卦,八卦時事娛樂體育,都淺談即止,何來大鳴大放。多與深量與質真是很難並存,是這樣嗎?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