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內地監管機構和承銷商在昨天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研討會上擦出火花。監管機構質疑部份承銷商在新股估值時候不夠盡責,一味追求當前和眼前利益;而投行方面則指國內新股市場的「三高癥狀」(高發行價、高發行市盈率、高募集資金的)是源自市場不理性,市場上認為投行幫上市公司圈錢的概念是個誤解。
勸定價時勿唯利是圖
中證監主席助理朱從玖表示,國內新股發行價高企,是部份詢價機構簡單以股份盈利為目的故意抬高報價水平之故,是不盡責的表現。他號召投資機構在發行定價環節上不能唯利是圖,也要為投資者考慮,以維護自身在市場上的信用。
深圳交易所總經理宋麗萍也與中證監站在同一戰線上。深交所分析了上百份中小板投資價格研究報告,發現其中隨意性相當大,有不少基礎性的缺陷。她呼籲承銷商應該為市場提供高質量的投資研究報告,提高定價能力,引導理性競價。
中金研究部董事總經理邱勁從市場的操作上解釋,專業投資者並不會把研究報告當作聖旨。而公司董事總經理丁瑋則認為,三高並非是因為承銷商研究報告誤導,是市場的不理性,投資者有時即使覺得不合理也會進入,才導致「無論如何詢價都會出現偏離基本價格的情況」。
如今市場對新股存在較大的需求,只有積極推進優質企業上市,這種一哄而上搶新股的現象才能得到改變。
中國人壽資產管理副總裁王軍輝建議,可借鏡香港方式完善新股詢價制度,包括提高機構投資者比例、引入戰略投資者、縮短詢價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