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申訴專員公署狠批衞生署及後來成立的醫院管理局,過去22年沒有核實求診人士是否香港居民,就向他們提供診金優惠。據估計,有關部門白花了納稅人數以億元計,也同時增加專科門診等的輪候時間。負責統管上述兩部門的食物及衞生局回應正進行「補鑊」,但強調在三月前也不會增加人手核實求診人士身份,意味納稅人繼續補貼這批非香港居民享受廉價醫療。
記者:馮永堅、蔡建豪
申訴署昨日發表最新一期《申報》,揭發醫管局及衞生署多年來原來沒有按政策辦事,核實求診人士身份證是否有效,令納稅人要大額補貼他們的診金。當局由02年底開始實施,凡持身份證的香港居民就可使用政府資助的公立醫院及醫療服務,非香港居民則必須繳付全費。以普通科門診為例,香港居民只收45元,非香港居民收215元;住院服務收費相差最大,香港居民每住一日只需100元,非香港居民則要3,300元。
不區分已過期身份證
申訴專員黎年表示,醫管局及衞生署向病人收費時,一貫做法是接納所有身份證持有人就是香港居民,但沒有區分已過期留港的身份證持有人身份(非香港居民),故有關部門一直違背政策,向非香港居民提供資助醫療服務。黎年同意在緊急情況下,不論是否香港居民都要率先搶救,但就批評有關部門沒做好本份,「行政上有大缺失,除用咗公帑補貼之外,亦令專科門診排隊時間耐咗,對香港居民不公平。」
醫管局早知問題嚴重,卻死不悔改。該局早前就普通科門診、專科門診及住院服務進行為期六日的調查,發現持身份證的香港居民使用資助服務人數為22.44萬人,持「C證」(持證人在港的居留受入境處處長限制)有8,079人,當中113人是過了居留期限,即代表身份證已無效,他們睇醫生時應被視為非香港居民及要繳全費。此外,入境處數字顯示,逗留期限屆滿的身份證持有人由08年4月的14萬人,急升至去年7月的22萬人。
過去7年補貼2億元
黎年指,政府在1987年廢除任何人士長期離港必須交回身份證的政策後,相信有關醫療部門已開始「收少錢」,當局也無法計算納稅人過去為非香港居民補貼了多少錢。記者按醫管局調查計算,每年有6,874名非香港居民受補貼,如他們全部都住院一天,實施收費政策的過去7年變相納稅人向他們補貼高達2億元。
醫療政策評議會發言人郭家麒表示,要查核病人身份證是否有效並不困難,要求當局盡快增加人手以免浪費納稅人金錢。病人互助組織聯盟副主席張德喜則促請政府盡快修例,如規定在港工作的非永久居民合約完成後須交還身份證,以免他們濫用資助醫療服務。
公院收費分別
普通科門診 港居民:$45 非香港居民:$215
急症室 港居民:$100 非香港居民:$570
專科門診 港居民:$100 非香港居民:$700
住院服務(每日) 港居民:$100 非香港居民:$3,300
資料來源:申訴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