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上有中醫藥節目答觀眾問。問到虛弱夜尿等症候,醫師和主持人提及一種喚「桑螵蛸」的藥物。
桑是樹名。螵(音飄)蛸(音鞘,也音消)是什麼呢?原來指「卵鞘」。奇怪。我們有時見到蟑螂到處「遺留」像一個套子的卵鞘,也覺噁心,這東西可以入藥?同桑樹有何關係?
由於節目主要提供食療方子,或教觀眾如何治病,這東西的來龍去脈我自己查找吧。
不問不知,此乃螳螂科昆蟲的乾燥卵鞘,即眾卵簇聚的「房子」,長一寸左右,大如拇指。螳螂野生,常產卵於各種細樹枝上,一般以為桑樹上者質量較佳,故稱桑螵蛸。由此可見桑樹非蠶之專利居停。
此藥材按卵鞘形狀、大小、顏色、軟硬不同而分:──大刀螂的產品是「團螵蛸」、巨斧螳螂的是「黑螵蛸」、南方刀螂的是「長螵蛸」。紅褐或深棕黃色,具光澤,氣微腥。由多數膜狀薄層造成,外層一圈呈海綿狀,中部有許多放射狀排列的卵室,橢圓形卵亦已乾燥,當然未孵化成形已胎死膜中。桑螵蛸平、甘、鹹。歸肝、腎經。固精、縮尿、補腎、助陽。
至於另一藥材喚「海螵蛸」的,與「卵鞘」無關,它是烏賊的骨狀內殼,瓷白色或淡黃色,入藥主「收」。明明是一個殼,何以亦稱螵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