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人物:等待民主高鐵貫通北京

八方人物:等待民主高鐵貫通北京

香港獨立電影導演唐曉白從北京來港居住七年,第一部電影作品《動詞變位》已經有六四影子,在內地是禁播的地下電影,在瑞士洛迦諾電影節獲特別導演獎。六四是她青春18歲時候的痛苦經歷,心裏留下追求民主自由的一道刻痕,一生無法繞過。她期待建成高鐵直抵北京,但在思想價值上,她很支持反高鐵行動背後所維護的集會、言論自由及民主信念。
「我好respect(尊重)佢哋,希望佢哋(反高鐵年輕人)forever(永遠)都有這種熱情……大陸問題複雜,民主要很多時間去發展,但喺香港,如果有一天,年輕人唔夠膽行出來表達,香港社會就會好慘。」唐曉白丈夫是香港電影監製周強,兩人育有一名8歲兒子。2003年周強與香港導演及攝影師余力為,以及拍過不少政治題材電影的國內導演賈樟柯合組公司「西河星滙」,專門拍攝藝術及獨立電影,唐曉白拍攝關於新來港婦女的《完美生活》,1月31日於香港理工大學放映,為香港婦女勞工協會籌款。

迷失八九六四

唐曉白長年四分一時間留在北京工作探親,她很期待高鐵,「我想有,我個仔都想有,返北京有多啲選擇,用火車,由北京嚟香港,係由一個中心去另一個中心。」由北京到香港也是從不自由的地方到達另一個相對自由的地方,簡單如香港容易接觸的網絡資訊,在北京則受監控。
四川出生的唐曉白,六四時候是北京大學一年班學生,在西方語言學系主修法國文學。八九學運期間,她在外圍任糾察隊員,在東單指揮運送絕食學生的救護車。六四血腥鎮壓以後,她跌到絕望裏,「夏天過後,回校上課,好頹廢,經常曠課,對國家失望,不知道讀書有甚麼用。」不少同代人見改變不了國家,就改變了自己,一是努力賺錢,一是努力學習英語,希望到外地去,永遠不再回來。對於唐曉白,六四最大的影響是「明白自由非常重要。」最終,她選擇以電影表達自己的思想。
在香港嘗過自由滋味,北京已無法把她留住。在香港連接世界視野,也讓她無法放下北京。青春從燃燒到頹廢,思想從無能為力到追求自由,生活從不自由到自由,20年來她在兩種思想、兩種生活、兩種政治形態中慢慢學習成長,香港是她心中追求民主的基地,反高鐵年輕人的生命力令她雀躍,「我也曾經在天安門,面對軍人時候,你好容易會激動,但人們要看背後目的,它不是想攪亂社會……後來出軍隊、坦克。我們不是敵人啊!政府點解會咁對我哋?高鐵事件也一樣,若你不在現場,就不能從單一方面去看事物。」

民主不進則退

在她眼中,反高鐵集會已很溫和:「我覺佢哋好克制!政府不講明白,民眾情緒會越來越高漲,示威者想知多啲,討論多啲,但政府只給人感覺背後的強權。」七年在港,她對民主發展有點不耐煩了,「我丈夫堅持香港民主冇退步,我覺得佢唔肯面對,還說:『冇呀』,行政長官唔係民選,香港點算係民主社會?世界在變化進步,你唔向前,就係退步呀。」
在香港用自己的方法拍獨立電影,保存良心,是她的理想。記者 冼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