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浸會大學與香港大學學生成功把致病細菌變有用的細菌,兩大的13位學生組成研究團隊,研發出改變大腸桿菌及沙門氏菌的基因構造,控制其游動方向和速度以推動微型發動機,長遠可望應用於醫學上,清除人體血管內的脂肪、膽固醇,甚至癌細胞等。有關技術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舉行的國際基因機器設計大賽(iGEM)中獲金獎,是首次有香港學生獲得此殊榮,有份參加比賽的科技大學則奪得銀獎,同樣為港爭光。
記者:鄧愷欣
參與研究的浸大生物系三年級內地生盛紫薇表示,研究是利用基因改造技術,先改變大腸桿菌或沙門氏菌的基因構造,以控制細菌的游動速度和方向,利用細菌游動時所產生的力量,推動以矽硅製成,只有十分一條頭髮般大小的微型發動機,長遠希望技術可應用於醫學科技上,清除人體內微細血管的脂肪及膽固醇,甚至癌細胞等有害物質。「技術能夠完全清除這些有害物質,不會像『通波仔』技術般,只會將血管壁擴大,過後幾年脂肪和膽固醇其實會復發。」
盛紫薇指,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是引致腹瀉及腸炎的常見細菌,選擇這兩種細菌作研究是因大腸桿菌的游動速度較快,沙門氏菌的控制方向又較佳,能夠提供足夠能量予發動機運行。
細菌推動微型發動機
另一位參與研究的浸大物理系二年級內地生李偉媁則表示,細菌基因改造已成功,但研究之路仍漫長,故暫時沒有估計何時可真正造福人群,「因為具體還不知道將細菌注射到人體內會有甚麼反應,現在研發只等於高一百層的摩天大廈,只興建了三、四層樓而已。」
同讀物理系的一年級生衛玲亦指,他們在去年6月左右開始研發改變細菌基因的游動方向及速度推動微型發動機,4個多月後參加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於11月舉辦的國際基因機器設計大賽,與全球逾110支參賽隊伍較量,結果和其中20多隊一同勇奪金獎,科技大學則獲得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