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路 - 鄧達智

竹林路 - 鄧達智

這條路因過去擁有濃密竹林被命名「竹林路」。
97年天氣大濕大旱,竹樹開花結子散種後全數死光。相傳已過百年竹林為村裏風水屏障,心思移動竹林運作經濟用途者極眾,只礙於風水林風水二字未敢太張揚。太好了,十三年前竹樹死光,天助環境淪落。
因文物館建成,提議再植竹林,有關方面亦也和應;奇怪最容易在熱帶及亞熱帶繁植的竹子反而遲遲未得開枝散葉,這狀況當然人為的多。
心思朝米埔方向騎單車去,取道竹林路來至山腰孝思亭,一陣哀樂Dee打聲……不知誰家先人遠行,不好在前方駛過,太無禮。改以小路下山,突爾醒覺,暗問可是童年小友出殯?回家後證實,正是他家辦喪事。
報上讀到老友在山路邊車子內逝世數天後始被發現的消息。心下一直提醒要到靈堂給他敬上三炷香,未知喪禮何時錯過了卻巧合取消一天工作並約會,得閒半日遙遙無覺送了他一程,那心可誠。
孝思亭築在竹林路上,本來林木陰森,那路可是我們幼稚園至小學初期每天一起上下課必經,同齡同班,雙方家長互委輪流照顧我們上學;都頑皮,不過他好動我木訥,並肩共行超過千日是一份緣。稍長我們走各自的路,除了碰頭打個招呼也沒什麼來往,如若出殯當日到靈堂拜祭,相信他的兒女未知緣由也亦詫異。
堂妹繼我之後曾與小友同班,憶述陳年往事:「三年班起,家裏管得鬆,每天下課一起聚到家族老書室,必有麻將侍候……還是你們家好,管得極嚴,往後走的路都不一樣!」不一樣只是表面,猶如竹林路,有竹沒竹它都是一條路;走完一代人又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