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甄子丹真正升呢上了神枱級,左一句丹爺,右一句全宇宙最強,片約不斷,開拍中的《精武風雲》、《葉問2》,還在國內上映中的《十月圍城》,才年頭,便有由民國打到返明朝的《錦衣衞》。
國內傳媒說《錦》是部雙核電影,所謂的雙核,乃是打得亮麗愛得美,一如李仁港導演聲言,用刀劍拳腳說故事。
記者:蒙為亮
部份攝影:譚盈傑
甄=甄子丹
李=李仁港
記=記者
刀劍拳腳說故事
李仁港與甄子丹第一次合作所擦出的火花,愛看打的觀眾們必定引頸以待,在影壇兩人都是「打」的佼佼者,前者被一代武俠電影宗師張徹讚賞為新一代最重要的武俠導演,後者只差未能功德圓滿打到攞影帝,二人一拍即合,除了在《錦》中打到飛天,估不到連講武打文化也是滔滔不絕的。
李:一直以來其實大家看我的作品也是一味的打,因為我自小崇拜張徹導演,年少時又有幸與徐克導演工作,好像命中注定打打打。
記:武打動作始終辛苦,文藝小品會易一點嗎?
李:我不覺得呀,文藝愛情也可以很難拍。至於武俠片的動作武打,可當成一種電影語言和觀眾溝通,即是用武打講故事,所以其實笑片也是用笑話講故事。當然,好劇本是少不了的,只有打的武俠片只會是空殼。
甄:張徹導演我也有看,昔日《獨臂刀》留下的一定不止動作場面,還有劇情、人物、性格等,這正是港產武俠片的特色。其實我和李仁港是在98年相識的,那時我做了《星月童話》的武指,不是說客套話,真的一直想嘗試他導我演,因為李仁港對武俠片有一種獨有詮釋,我眼中認識武俠世界的人其實不多,我只能數到兩個,徐克之外就是李仁港。
記:兩個對武俠世界都執着的人,不會起爭論嗎?我總是覺得兩個都很堅持,很主觀的男人走在一起,太客氣反而誤事!
李:所以我們是不客氣的,不過就是坦白,子丹說得對,大家都在LookFor做得更好的元素。
十四把寶刀隨身
我也不講客套話,本人是甄子丹的粉絲,看他早在名不見經傳的亞視陳真年代,一句:中國人唔係東亞病夫,入心入肺,老爸在旁柴台說不及李小龍,我卻不管他高呼熱血。觀眾愛英雄,這或許是《導火線》、《殺破狼》努力喪打但未能入屋的原因,畢竟直到《葉問》正氣中有儒雅才能深得民心。但何以走回頭演錦衣衞?還要做奸到出汁的錦衣衞頭目?
甄:哈哈,那我又未至於衰到這樣的十惡不赦,做一個絕對的好人對現在的我來說也太沒有挑戰性,我要在演技和內心戲再琢磨多一點。世界也沒有絕對的好與壞,錦衣衞是一份奉天子之名工作的特務組織,暗殺也是工作的一部份,所以其實是個悲劇英雄。
李:這次他一出場做反派是我刻意安排,傳統的大俠格局,也許大家都看到有一點悶,所以我要求甄子丹用一個反派的心情做正派。我還設計了錦衣匣這個武器箱,子丹在進行殺人任務或被追殺都會隨身攜帶並以不同武器殺人。
甄:這個錦衣匣,既有刀也有鋼絲和齒輪板,更暗藏十四柄寶刀,方便嚴刑逼供以及殺戮,而最後一把名為「奉天成仁」的刀就是留給功敗垂成的錦衣衞自殺用。
李:要講俠義精神其實在二千年的社會要很小心去講,太大路,人家會覺得說教味濃,所以這次的主角其實在不自覺間做了一件正義的事,那個落差反而會令觀眾感動和有共鳴。
記:子丹,你在國內的訪問中,講到能與趙薇再合作,多苦也要打下去,真有其事嗎?還是片中對白呢?
甄:其實這次趙薇是我的人質,之後就慢慢開始產生感情,再到生離死別的浪漫,我甚至可以認為演的部份比打的部份還多。
有獎一定攞
上年金像獎敗給最後坐擁六個影帝獎項的張家輝,甄子丹也笑言心服口服。縱使有很多Fans為他拿不到演藝生涯的第一個影帝為之嘆息。對此起初他非常客套,口講獎項如浮雲,但尚武之人還是偽裝不了,最後快人快語:有獎一定攞!
甄:雖然有人說過獎項都不過是一件石頭,不過到目前為止我還是有些執着的,一個演員如果沒有慾望的話,也不會前進。我覺得自己在演技上,於這三四年間進步得很快。但說到尾,電影也不是為獎而拍的。
記:那導演呢?國內新浪網網民說眾多賀歲片中《錦》的期待度是最高呢。
李:我想這一點做演員和導演也有所不同吧!其實近十年執電影筒都絕非一件容易的事,可知道香港的電影工業已萎縮得非常緊要,要拍大製作更難,要征服這些難關,我覺得絕非一個半個獎項可BackUp你去完事,我絕對覺得獎只是一個欣慰的Bonus。其實看完好作品後有一定的思潮起伏,那我已經賺到了。
甄:我也做過導演,苦的地方也當然明白,不過有時當導演當演員都是很單純,所謂的商業計算,只是電影成功後人們穿鑿附會的用語吧!
李:像這次我拍《錦》,其實只不過想把自己喜愛的故事、人物呈現於觀眾眼前,很多時對自己交代,已是最大的回報了。
記:你又怕不怕人家還是當你是葉問呢?
甄:這個不會吧!也不會如大家所言的入了出不來,那麼我豈非一世也要演葉問?得到觀眾認同是開心的,但我也想洗底,想透過《錦》給大家看到甄子丹還有其他其他,我覺得一個成功的演員不只能製造出一個深入民心的角色,就如發哥,你會記得Mark哥賭神還有很多很多。
後記
這是一段真人真事的親身經歷,十日前我到北京賞雪,在飛機上第四次看《葉問》依然陶醉,看罷,蒙頭大睡之際,忽然後面多位北方大漢拍手叫好!不錯,中國人是需要英雄,李小龍、成龍、李連杰之後,幸而找到了丹爺,盼望有天架起詠春手,老外們即忌我們三分。不過大前提可否不再把《葉問》拍到三、四、五、六、七集吧,難道要一代宗師翻生再打再死才肯收手嗎?香港電影人試試學見好就收的儒雅,如葉問說:打十個,多一個也不打,我看這才是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