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群香港明星隱居大埔林村河上游,牠們是名字享譽全球,本港唯一水陸兩棲有尾類生物「香港蠑螈」(Paramesotritonhongkongensis),已列入國際瀕危物種的受保護生物,是渠務署進行雨水排放工程時意外發現,數目多逾200隻。為免危及這批珍貴動物,不影響到牠們的奇特生活習性,渠務署近年每年一次均上演一幕「捉完又放生」的現實版「捉放曹」,把香港蠑螈帶到工程範圍外的上游,讓牠們自由繁[!8FBD]。 記者:呂焯均
香港蠑螈在香港最早發現,所以早已用「香港」冠名。蠑螈也分佈於廣東省部份沿岸地區,但一直沒有紀錄確實數量,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育聯盟早已列為瀕危物種。
幫助繁殖免受工程影響
渠務署07年開始在林村河上游一帶展開「林村河上游、社山河及大埔河上游河道改善工程」,為免影響河道在雨季的排水量,合約規定承建商只准於旱季期間進行河道範圍內的工程。該署於施工前進行的工程環境研究,意外發現林村河一帶有香港蠑螈出現。
為減低對生態影響及保育香港蠑螈,渠務署及承建商與漁農自然護理署及環保團體,包括世界自然基金會、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及綠色力量等商議,決定於每年旱季施工前進行「撈捕測量」,把香港蠑螈遷移往工程範圍外的上游河道,方便其進行繁殖及免受工程影響。最後又選定遷移地點位於林村河上游遠離地盤範圍約400米以外近白牛石、寨?及禾寮一帶,是比較接近其原有的生活環境,如清溪及有大石的森林山澗。
在撈捕測量中,承建商聘請生態學專家,利用捕網或誘餌捕捉香港蠑螈。在林村河上游長約2.6公里的工程中,專家大約需要兩天時間視察工地及捕捉,被捕捉的香港蠑螈會即日送到指定地點放生。
去年搜索數目少於前年
承建商前年和去年旱季施工期前在林村河上游,已各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撈捕測量,當中生態學專家分別搜索及捕捉到235及162隻香港蠑螈,以成年為主,並遷移往指定地點。去年搜索及捕捉到香港蠑螈的數目少於前年,相信因為前年旱季結束,河道工程暫停之後,只有部份原本在上游活動或被遷移到上游的香港蠑螈,再度自行游返工程範圍內,或在大雨時被急速河水冲至下游。雨水排放改善工程於明年年終完工,香港蠑螈的捉放曹行動仍需持續兩年。
蠑螈簡介:酷似蜥蜴 實屬蛙類
蠑螈一出生便拖着一條長尾巴,外表極像蜥蜴,但其實屬蛙類,隱伏於山溪石澗。現時香港共有24種兩棲動物,香港蠑螈是唯一一種在成年階段仍長着尾巴的兩棲動物,其餘23種兩棲動物如青蛙、蟾蜍等,在成年階段是沒有尾巴的。
每條斑點分佈不同
成年香港蠑螈約有一隻手掌般大,長大約14厘米。牠們在陸上的動作慢吞吞,看來有點遲鈍,但水中游泳則頗敏捷。
香港蠑螈的顏色有淺褐色或深褐色,背部有一條明顯的中脊,兩側都有明顯的突脊,一直伸展至尾部。腹部的橙紅色斑點,原來每條香港蠑螈的斑點分佈都不同,有如人類指紋,可藉此辨別身份。牠們前肢4指,後肢5趾,趾間無蹼。尾巴扁,用以游泳,主要進食魚、蚯蚓、小蝦及昆蟲幼蟲等小動物為生,但本身卻是大魚,雀等動物的食物。秋季是蠑螈的繁殖期,雄性尾部兩側會有藍色紋,由於誕下的後代在蝌蚪階段要活在水中,蠑螈不能離水棲息。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