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移世易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時移世易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接美國舊同事來信,說年來學校中國語文課程的學生劇增。他說一二十年前,學中文的學生一直只是學日文學生的三份二左右。今天形勢已完全倒過來了。其實美國大學修讀日文的學生遠超學中文學生的現象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現。那年頭日本經濟氣勢如虹,作為在海外宣揚大和文化的JapanFoundation,就在那時候應運而生。
英、法文化協會、德國的GoetheInstitute和美國的USIS(美國新聞處)這類機構,都可以犬儒的看作帝國主義政經霸權的伸張。這種「文化侵略」少一個錢也辦不來。就拿美新處的活動來說吧,直接策劃出版的美國經典文學名著翻譯的項目已經不少,間接資助的「大眾文化」書報刊物相信更多,這就是劉以鬯先生所說的「綠背文化」的具體例子。
文化霸權的伸張得從語言文字入手。一般美國人心目中的外語,不是法文就是德文。如果不是太平洋戰爭的帶動,中文和日文這兩種outlandishlanguages(化外之文)絕不會在花旗國開枝散葉。早年學中文的美國人,要不是傳教士,就是長春籐大學裏的「蛋頭」。日文在美國大學從七十年代開始比中文「吃香」,絕對與JapanNumberOne的神話氣勢有關。
日本基金會對日文教學略有規模的大學注資擴充發展。對有意開辦這種課程但經費不足的學校,基金會義無反顧的給予人力物力的支援。這是日本語文教學在美國本土所做的「基建」工夫,對象是大學生。研究生和專業「日本研究」的教授更是基金會爭取的對象。只要你能在JapaneseStudies這範圍內提出一個具體而又有新意的研究計劃,總有機會拿到JapanFoundationFellowship到扶桑境內做一兩年實地「考察」。
一般美國大學生都以法文為外語首選。你要他們一一列明原因,道理可多着,但就我當年在美國所看到的資料而言,他們絕少會為了「經濟效益」而選修法文的。選修日文的學生在這方面就實際多了。他們不是為了看富士山而學日文的。只有學界中人才知日本基金會的存在。草根階層(特別是西海岸)所認識的「日本勢力」,是以Toyota,Honda和Sony這類跨國超級大財團為標記的。這些公司公開招聘管理階層員工時,都說明通曉日文者會優先考慮。
六七十年代中國大陸「竹幕」低垂。就學習的誘因而言,教中國語文的老師拿什麼去跟日文老師較量?中美關係處於「冷戰」時代,宣揚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老師,一直是慘淡經營。一般州立大學給予「另類課程」如中日文的預算,多以「人頭」多寡為本位。人數少於某個數目,那門課就開不成了。這也是說,系內教中文的老師經常受到裁員的心理威脅。以今視昔,中國語文的課,學生人數只少於日文的三份之一,實在是個奇蹟。那些教導美國大孩子牙牙學語的老師,想都一一出盡渾身解數。

本文以「時移世易」為題,因為要說的是「大國崛起」後與「文化輸出」的相關問題。有關「孔子學院」的各種活動,所知非常零碎。我的一位現在香港任教的德國博士生,論文寫劉恆,年前應孔子學院之邀到山東作專題演講,因此我猜想孔子學院的宗旨,大概類同上述的各種文化協會。最近在《上海書評》看到一篇題為〈由孔子學院想到的〉讀者回應,裏面說到「國家漢辦的大手筆也屢屢令國人乃至洋人咋舌。從大辦孔子學院到斥巨資請全球學者翻譯《四書》、《五經》,甚至動輙花費百萬歐元資助國外研究機構,現已漸漸形成了洋學者來中國賺外快之風。」這麼說來,應中國「盛世」之運而生的孔子學院,倒有幾分JapanFoundation的氣象。
這位署名「上海行知路、華迪陽」的讀者,面對中西文化霸權轉移,興奮之餘,禁不住出了一些「惡聲」。他說根據聯合國2007年發佈的資料,法國、德國和日本等國的國民識字率,高達99%,而中國大陸有近10%人口是文盲。國家用在孔子學院作「文化侵略」的經費,該不該先在國內用以「掃盲」?看你站在什麼立場說話吧。我想在國外教中文的老師,一定喜見孔子學院牌樓處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