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當局欲借《孔子》,向民眾灌輸孔子「忠君有序」的思想,為矛盾百出、騷亂此起彼伏的社會治理提供新的理念,因而引起內地民眾不同看法;此外,不同年齡者對兩千年前的孔子看法也不同,當局要一統思想,亦未必得逞。
《孔子》觀眾分兩大陣營
《孔子》觀眾分成兩大陣營,除政治因素外,也與觀眾年齡有關。56歲的北京市民王先生稱,片中孔子忠君愛國、仁者愛人的思想,令他看後「很受感動」;但24歲的北京青年龐先生則稱,他對該片中表達的思想「不大懂」,但「發哥演得真不錯」。
有內地媒體形容,《孔子》一片,「50後(即50年代出生者)看思想(即儒家君臣之道),60後看人生(即孔子流離顛簸的一生),70後看文化(孔子所處春秋戰國時代的社會文化),80、90後則看明星(片中有不少明星出演)」。
不過,由於中共推崇《孔子》,被指旨在為穩定其統治尋求新的倫理基礎,故該片背後的政治因素以及引發的現象,更令外界關注,內地不少網民聲稱要拒絕和杯葛該片,亦是這個原因。
《重慶晚報》/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