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李活科幻巨片《阿凡達》(Avatar)成為城中話題,大家都爭相要欣賞IMAX3D立體版,但很多人都對何謂IMAX3D一知半解。IMAX跟3D其實是兩種不同技術,IMAX是一種已有42年歷史的高清攝影及放映系統,3D則是指立體影像,兩者直至近年才混合使用於主流電影。撰文:王珈楠
現時常常掛在口邊的IMAX,其實是一個攝影及放映格式,是ImageMaximum(最大影像)的縮寫。平時我們欣賞的商業片一般由35毫米菲林拍成,IMAX採用的菲林面積為70毫米,換句話說影像更巨型,解像度亦更高。此技術於1967年由加拿大一間公司開發,開發時旨在針對大型展覽會的投影系統。
由於菲林面積大的關係,IMAX所用的攝影器材及播放銀幕也屬特製。IMAX戲院的銀幕可高達25米,分為大銀幕及天幕式。音響方面則採用6聲軌,標準裝置合共44個喇叭。
250磅巨機難用
IMAX攝影機重達250磅,在電影製作的物流上造成不少限制,加上成本高昂,因此初期IMAX只有大型博物館及科學館採用,所製作的電影也是作長期播放的紀錄短片居多。例如美國太空總署(NASA)就於70年代將IMAX攝影機帶上太空,拍攝外星情況作研究及分析用。
至90年代中期終於有《阿波羅13號》(Apollo13)等主流商業片在IMAX戲院放映,但這些電影並非用IMAX攝影機拍攝,而是用一種名為DMR技術將原本的影像「谷」大。
直至08年的《蝙蝠俠─黑夜之神》(TheDarkKnight)才是首齣用上IMAX菲林拍攝的商業長片。但由於攝影機實在太巨型,導演基斯杜化路倫(ChristopherNolan)只能用來拍該片的其中8場、合共約30分鐘的戲份。去年的《變形金剛狂派再起》(Transformers:RevengeoftheFallen)也用上IMAX攝影機拍攝了3場動作戲。
金馬倫雙鏡拍戲
近期由占士金馬倫(JamesCameron)執導的《阿凡達》引發全城搶購戲票的IMAX3D電影,是於近年才成功研發,原理是用一部裝置以人類眼睛距離、即平均2.5吋作比例的雙鏡頭攝影機拍攝,當觀眾帶上立體眼鏡時便會看到立體幻覺,之後金馬倫再將立體影像,轉成IMAX3D播放。
話你知:香港3影院有IMAX
IMAX在香港並非新鮮事,1980年太空館建成時館內已裝設IMAX天幕式影院,但當時只有2D的技術,及後首間IMAX3D戲院於07年6月九龍灣MegaBox開幕,首部於本港播放的IMAX3D電影乃當時6月上映的《愛熊貓》,加上去年全港第2間商營IMAX戲院在尖沙嘴iSquare開設,現時香港共有3間IMAX戲院。
IMAX小錦囊
1.IMAX是一種拍攝及放映系統,不等於3D立體技術。
2.IMAX帶來更巨型的畫面及更高清的畫質。
3.港首個IMAX影院於1980年在太空館設立。
4.以IMAX拍攝的商業片,暫時只有《蝙蝠俠——黑夜之神》及《變形金剛狂派再起》。
5.《阿凡達》非以IMAX拍攝,而是後期將數碼立體映像轉成IMAX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