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屯門河死魚事件災情放緩,居民稱昨日死魚數目減少,食環署過去三日共撈獲370公斤魚屍;環保署正化驗河水,嘗試解開河魚集體死亡之謎。昨晨有市民帶魚網在發黑河水中撈魚,專家指屯門河污染嚴重,活魚也絕對不宜食用。
屯門河死魚事件曝光後,昨日清晨6時,食環署增派多名清潔工到場清理魚屍,一個早上魚屍便擠滿幾個大膠袋。其間一名穿水鞋中年漢拿着魚網步下烏黑河水撒網,稍後收網上岸,挑出死魚丟到一旁,收起紮紮跳活魚施施然帶走。記者嘗試向他查問是否要把活魚烹調食用,他匆匆拿着魚穫離去。
河道魚穫不宜食用
屯門區議員陳雲生昨日下午曾到屯門河視察死魚情況,他指昨日所見死魚數量較過去三日減少,但河面仍零星有魚屍漂浮,繼續發出惡臭。他指這次數千條魚集體死亡事件,再次暴露屯門河污染嚴重的老問題,希望環保署能盡快找出解決方法。
被環保署評級為水質惡劣的屯門河,本周一(18日)開始發現小魚集體死亡,連日來數千條魚屍由蔡意橋段擴散至友愛橋兩岸,延綿兩公里,加上近日回暖,魚屍經烈日暴曬腐爛發臭。
至於死亡的小魚,是與烏頭魚同科的鱭魚,食環署指過去三日共撈獲370公斤魚屍。
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副教授何永成指,河魚集體死亡原因不明,其實與死魚活在同一河道中的活魚亦可能已經中毒,絕對不宜食用,否則隨時吃下毒素引致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