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返內地公幹時,經常看到一些大廈天台裝置了一箱箱發亮的容器,這些都是熱能交換容器,即利用太陽能來加熱用水供居民使用。太陽能作為再生能源有頗長歷史,不過近來才加速發展以應用在發電。
太陽能技術主要分為二種:多晶硅及薄膜。多晶硅比較普及,吸收效率也較高。不過,生產多晶硅是非常耗能及高污染的工業;至於薄膜,過去幾年在吸收效率和成本有很明顯的進步,有研究認為,先進的多層薄膜技術的吸收效率在未來可以趕上多晶硅。最終哪一項太陽能技術會成為主流,現在還是言之過早。
多晶硅行業暴利不再
多晶硅產業可分為上游及中下游,上游主要是多晶硅生產商,如保利協鑫(3800)及美國上巿的塞維(LDK)。中下游裝組商最出名的是美國上巿的尚德(SUNTECH),在香港掛牌的有興業太陽能(750)。
多晶硅上游產業曾經是灸手可熱的行業。在2007年時,由於供不應求,再加上增產需時,多晶硅每公斤曾高達400美元,相比起當時的成本大約80-100美元一公斤,絕對是暴利,吸引了很多投資者投入大量資金進入多晶硅生產業。但隨着金融海嘯淹至,多晶硅巿價跌至每公斤40美元,其後反彈至大概55-60美元,不復以往的暴利年代,因此多晶硅公司難以維持高PE。
在香港,投資在薄膜的公司不多。比較突出的是在2009年底借殼上巿的鉑陽太陽能技術(566)。不過,由於公司沒有經過正式上巿的審批過程,最終的業績能否兌現比較難確定,風險比較高。另一間值得留意的是信義玻璃(868),公司有小部份業務是製作超薄玻璃應用於薄膜技術,不過主要業務還是受汽車及建築玻璃所主導。在過去一年,這兩個行業有明顯的復蘇,對信義玻璃是一件好事。
申報:作者或相關人士可能持有上述投資工具
楊延德
中環資產投資有限公司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