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藥劑師陳羽微從美國回流香港九個月,在聖雅各福群會惠澤社區藥房當藥劑師近兩個月,見過不少患長期病的人,徘徊在可以看病、但沒錢買藥的無奈境況裏。
有一對夫婦,養育兩兒女,太太患卵巢癌,化療每個療程需6,800元,丈夫無力支付,惟有辭去原有工作,一家領取綜援,好符合接受免費化療資格。原來夫婦兩人也患有乙型肝炎,以往他們每月只能負擔一盒800元的肝炎藥物,但一份藥不如一碗飯,再相親相愛,也不能你一粒我一粒的平分,這樣會失去藥效,誰也得不到治療。於是,丈夫寧願不治病,把吃藥的機會留給妻子。領取綜援後,丈夫知道聖雅各福群會有贈藥治病計劃,乙肝藥物售價較巿面便宜約三成,於是高興地致電給陳羽微:「我有錢食藥,可以見醫生嘞。」說的人在笑,聽的人心裏有點酸。
回流女藥劑師最近亦遇到一個患甲狀腺癌的中年男人,剛接受兩次化療,初步控制了病情,又要着手對付乙型肝炎。他每月工作收入6,000元,治療乙肝的「維肝健」屬醫管局藥物名冊內的自費藥物,他無法負擔每月千多元藥費,覆診時醫生淡淡把殘酷現實說出:「如果冇錢買呢隻藥,食吓又唔食,不如唔好食。」
草根階層吃藥都要等
陳羽微很清楚,病人若不及早抑制乙肝病情,有機會出現肝硬化及肝癌。中年男人繼續通宵上班,但沒有餘錢買藥,在電話裏失望地跟她說,「醫生咁講,我有乜辦法。社工話睇吓幫唔幫到我,我知唔係一定得,邊個叫我自己有病吖。」善良草根階層習慣默默接受命運,治病吃藥也能等,而且,用一條命去等。女藥劑師心裏無奈。
「換轉喺美國,醫生不需要說這樣的話。」陳羽微曾在美國的連鎖公司任職社區藥房管理層,美國有醫療保險制度,醫藥分家,賣藥是種商業行為,藥劑師知道你有多少錢買怎樣的藥,病人也很了解自己吃甚麼藥。但在香港,老弱、低收入人士藥物知識貧乏,吃飯要慳,吃藥也以為可以慳,有人甚至把血壓藥切開一半,只吃半粒,危害病情而不自知。
當年在六四後到美國讀書、工作及移民,20年過去,40歲女藥劑師一家回流,眼見富裕社會,仍有不少長期病患者無法負擔藥費,惠澤社區藥房成為她服務與開拓的基地,為弱勢社群提供藥物資訊(藥物熱線:51313638)及資助轉介,「只能盡做,希望有更多藥廠及善心人捐贈。」記者冼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