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好恐怖,再Hit的事只要過三個月就變得老套。當大家忙着反高鐵,誰還記得集體回憶?所以回憶也為勢所趨要更具體化。也幸而還真有人忘不了,拍下碩果僅存的老店,將照片剪貼成模型,由立體轉平面再變立體,手法媲美《阿凡達》,唯一不同是前者人人可做JamesCameron:港產Fotomo專家葉家偉近日開工作坊,帶學生殺入油麻地,拍舊店新玩法,型過阿凡達。
文:月霧
攝影:陳盛臣
FOcuson新填地 砧板與磅的美學
對未看過的人解說Fotomo,猶如叫人想像一種沒看過的顏色。簡而言之,Fotomo即Photo+Model,概念源於日本攝影師糸崎公朗,他拍攝日本街頭,經電腦調整後為照片加黹口,然後剪貼照片,將其變成3D立體。嶄新意念,在幾年前來港展覽,終啟發了美術老師葉家偉發明港式Fotomo,「04年我帶學生去看糸崎公朗的展覽,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將日本一條街砌成立體,中間設裝上鏡頭的模型火車,邊行駛邊拍下模型內的景象。學生看後想學整,只好着手研究,後來發現此對中學生實在太難,於是便加以修改,成了我的Fotomo。」葉家偉解說,兩者分別,在於他只會站在一個角度拍下照片,將照片上的景物依遠近分層次,越近鏡頭的景物,就剪下來,以卡紙叠高,我覺得像寬條麪,而葉Sir有更美的形容詞:「就像銅幣上的浮雕。」花了一星期,葉Sir首張作品,就是在油麻地新填地賣香爐的老店。至今,葉Sir已砌過藍屋、西洋菜街,作品入過雙年展,也受外國人垂青,但葉Sir還是鍾情油麻地,「那兒真的很過癮,好像新填地街有間專賣砧板的老店,或是全港唯一賣磅專門店,你別看店舖門面好像很亂,其實每個店主都有自己的美學觀念,如何擺放貨品也有學問,是種凌亂美。」無獨有偶,今月底葉Sir開設的Fotomo工作坊,還是殺入油麻地,是無心插柳:「早前跟聖雅各福群會合作,以灣仔為題開工作坊,事後想將學生的作品展出,最後找到油麻地Kubrick作展場,順理成章,就將油麻地作為今月底工作坊的地點。」屆時,葉Sir會先帶學生在油麻地拍攝,然後才教授製作技巧。名額有限,要報名請趁早。
TOeveryone遮王招牌每段古
憶及首見Fotomo的驚艷,我承認它有股教人駐足的魔力,但看久了,不禁產生跟阿凡達相若的謎思:將立體平面化再變立體,意義何在?「有人問過類似的問題,我會說,你現在覺得這砧板店的Fotomo很漂亮,但若你日常經過此店,卻未必會留意。」於是,Fotomo幾成另一種歷史紀錄,如龍門大酒樓、「活」的藍屋,成了立體回憶。然而,為訪問殺入油麻地,跟葉Sir取材遊街,我卻看到另一層意義:人與人的交流!拿着葉Sir的作品到取材的「金興招牌」拍照,正打算衝入去做訪問,葉Sir已先行一步,將Fotomo送給老闆娘胡太,只見胡太接到作品,大叫「好靚呀!」後笑逐顏開,打開心房,述說老店故事:「我們入這行已二十多年,之前的店子在對面的……」Fotomo成了媒介,讓葉Sir聽到更多老香港的故事,「我之前影中環遮王何伯,聽過他說遮上遮的故事:60多歲時,他帶媽媽往萬里長城,為怕在人潮中與媽媽走散,他特意做一把小遮立於遮上,讓他一眼可見!何伯說了很多故事,我最後也答應多做一張Fotomo給他。」小故事多情感,更讓我感動的,是葉Sir的慷慨,費心力的作品,話送就送,「我也是取於他們而已。」葉Sir淡然道。
新香港無MOdel做人更難
即使個人也是懷舊派,覺得老店Fotomo很有味道,但當再無人說回憶,我還是勉強附和潮流,問問Fotomo有何新搞作,「受大公司所託,我 試過以現代中環為題做Fotomo,但發現現代建築多是整幢玻璃牆,沒甚麼層次。Fotomo還是適合較雜亂,多層次的題材。」或者並非Fotomo之過,而是銀色商廈一式一樣的高級住宅,實在無特色可言。但葉Sir覺得最難的並非現代題材:「人潮多的題材最難,因為人體多線條,難剪、層次也要再設計……」做人難,向來必然,原來做Fotomo,同樣道理,世事難料。
FotomoStepbyStep
Fotomo工作坊
日期:1月30、31日、2月7日(10:00am-5:00pm)
地點:油麻地Kubrick/聖雅各福群會總會
名額:20人
工作坊導師:葉家偉
費用:每位$450
查詢:28354376/ http://www.wcliv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