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個星期二,聽完早上新城知訊台的節目後,到銀行兌現支票,職員察覺我在銀行有些存款,於是極力游說儲蓄計劃,更帶我到投資專區。我當然知道他們在做甚麼,在商言商,他們的行為沒有甚麼不對,我也樂意花點時間了解。
說實話,銀行的儲蓄計劃不太吸引,年期長、回報低,我指的是回報比債券更低,而且每月要儲蓄金額不少。有投資者對債券有戒心,未必會如我般買入債券。這銀行做足工夫,要評估風險及把過程錄音,由於時間關係,我沒有做風險評估及錄音便離開,但感覺過程比以前嚴謹。
多作比較才決定
我覺得只是把銀行業務與投資業務分開區域,但在同一舖位不太足夠。我知道銀行推銷的產品,並不代表大多數人也有同樣的理解。不少人進入銀行只是兌現支票、提款存款、電滙等。
在銀行職員發覺此客戶有投資能力後,便介紹投資產品。問題是出在交叉行銷,沒有銀行業務區的資料,銀行不可能那麼容易找到目標客戶,客戶是被處在相當被動的位置。當然現在有錄音及冷靜期,不會像很多雷曼事件般死無對證。
在銀行來說,一舖兩味省回成本,但對不少低學歷、不懂投資風險的客戶,卻極為不利。我的建議是進入銀行當然是處理銀行業務,當進入投資區便應如公司招標形式般,多比較後才下決定。
中大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
會計與財務高級導師 李兆波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