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極抑鬱症患者如僵木神志雖清醒 呼喚無反應

終極抑鬱症患者如僵木
神志雖清醒 呼喚無反應

【本報訊】本港逾60萬人受抑鬱症狀困擾,當中超過一成屬於頑治型抑鬱,即患者曾先後服用兩種或以上抗抑鬱藥物都未能改善症狀。有頑治抑鬱患者自暴自棄,當抑鬱到極點時,更患上終極的僵木型抑鬱症,即神志雖然清醒,但身體毫無反應,要立即送往醫院急救。
記者:袁慧妍

精神科專科醫生劉英傑引述中文大學一項調查估計,本港有8.4%即60至70萬人於過去12個月有抑鬱病徵,包括欠缺動力、失眠、持續情緒低落等,甚至萌生自殺念頭。

自暴自棄數周不洗澡

現時醫生多數會處方單一抗抑鬱藥物控制病情,但有研究顯示,兩成半患者情況無顯著改善,另有研究亦指可高達六成患者經過12至15個月治療,仍出現抑鬱病徵。
抑鬱症發作通常有背景因素、持續環境因素及爆發因素,劉英傑表示曾有一名50歲中年男人患上頑治抑鬱症,患者的母親曾自殺,父親酗酒兼虐兒,導致患者性格被動及悲觀,他四年前與內地年輕女子結婚,兩人卻常為瑣事吵架,一年前妻子更失蹤,他開始自暴自棄、曠工,成為隱蔽一族,經常兩至三星期不洗澡、失去食慾兼體重暴跌20磅,更開始有幻覺,甚至有自殺念頭。後來患者的同事上門探訪,始發現他「喺屋企張沙發度定咗格,好似打坐咁,叫佢都無反應,淨係眼珠會郁,應該仲清醒。」同事們要合力「好似一尊佛咁將佢抬上的士」,送急症室治療。

服兩種以上藥物無效

檢查後證實患上僵木型抑鬱症,患者需先以腦電盪療法平衡腦內的化學物質,再繼續以藥物治療,但由於原先使用的藥物作用不大,需採用加強治療及接受心理輔導,三星期後情況改善,一個月後才步入康復階段。患者形容發病時好像被鎖在箱子,身體完全不能動彈。
劉英傑稱,患者若先後服用兩種或以上的抗抑鬱藥物,情況仍未見改善,有可能患上頑治抑鬱,風險因素包括受重複性疾病例如癌症影響、未及時治療、酗酒及濫藥、神經過敏及人格缺陷等。現時一線的抗抑鬱藥物「血清素調節劑」,多巴胺系統穩定劑,只能針對腦內一種傳導物質失調問題,故近年醫學界開始提倡加強治療,在原有抗抑鬱藥物上,再加上其他藥物,一併調節腦內不同傳導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