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谷歌完美風暴 把中國捲向世界邊緣 - 李怡

蘋論:谷歌完美風暴 把中國捲向世界邊緣 - 李怡

美國的政經顧問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Group)年初列出了2010年全球十大潛在風險,美中關係居榜首,該集團預測,美中關係今年將顯著惡化。去年11月奧巴馬與胡錦濤舉行峯會,大力倡議的G2架構,這構想已胎死腹中。
去年初,全球陷金融海嘯困境,中國挾龐大外滙儲備,擁巨額美國債券,加上金融市場未與全球接軌故受金融海嘯影響較少,於是一時之間,財大氣粗,各國都要看中國臉色。美國帶頭對中國作出友好姿態,比如取消奧巴馬與達賴會晤,擱置對台軍售,眾政要訪華包括長期對中國持批評態度的眾議院議長佩洛西,都不在中國公開談人權議題。
而中國,一得意便忘形,不但在新疆事件中加強鎮壓,對異見人士繼續打壓包括重判劉曉波,還在官方媒體發表文章,自鳴得意地大談中國不搞多黨制和三權分立,因西方的民主人權,不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福祉。
美國帶頭對中國示好,並沒有促使中國稍稍接近普世價值,中國反而在政治、人權方面收緊了。中共建政以來的常規是:政治+經濟=一個常數。當經濟低迷,就在政治上對人民稍稍放鬆;而當經濟狀況轉好,就在政治上收緊。前者,可稱之為「不見棺材不流淚」,後者可稱之為「一闊臉就變」。與西方國家關係也如此。經濟差時陪盡笑臉,經濟好時就趾高氣揚。
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中國堅拒各國減排必須有國際機構的測量、報告、核查,認為這涉及國家主權,奧巴馬力陳沒有國際監督任何協議都流於空談,溫家寶竟拂袖而去,會後英首相白高敦斥責北京當局「劫持了會議」。劉曉波審判時,美國和許多國家的大使館官員,到北京法院外發聲。這顯示西方各國改變了一味遷就中國的態度。中國發射反導彈,美國太平洋司令威拉德在國會聽證會表示,中國大規模軍力增長已對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自由行動構成巨大威脅。接着美國宣佈恢復對台軍售,並透露奧巴馬最早會在二月與達賴會面。
美國國務卿希拉莉去年二月上任後首次訪華時強調美中合作,「不讓人權議題干擾經貿、氣候變化等更重要議題」;今年一月,她新年第一次出訪,態度轉為強硬,說「每個人都注意到中國是新興強權,但大家要看到美國在亞太區是確保安全的力量」。
谷歌事件,被路透社稱為新年伊始掀起的「完美風暴」。儘管多國企業都以「符合地主國的國際責任與承諾」為名,遷就中國對國內人權的約束,但聯合國廣被引用的《全球盟約》卻表明,企業應在影響範圍內支持和尊重國際公認的對人權的保護,同時不應成為人權侵害的「共謀」(Complicity)。這「共謀」概念,不涉及各企業的法律責任,但卻涉及企業聲譽,尤其是谷歌這個以「不作惡」為企業行為準則的公司。
現時,美國和歐盟,都表示關注谷歌事件,對中國的審查網絡、妨礙資訊自由強烈質疑。德國高科技公會表示,若中國迫使德國公司交出軟件原始碼,創新的公司將從中國外移。
繼對網絡嚴密監控之後,昨天又有報道指中國正掀起一場全國監控審查手機短訊(SMS)行動。中國這一年來,不斷加強打壓人民的資訊流通和通訊自由,除了更遠離普世價值,也意味着與西方國家的關係將惡化。

經濟方面來說,中國經濟要從製造業導向逐漸轉變成知識經濟,資訊流通是關鍵。為資訊流通設重重障礙,必影響經濟轉型。
年輕人是多看電腦少看電視、多發短訊少打電話的世代。中國掌權者的保守政策,使自己走到新世代的對立面。
香港建高鐵的其中一個主要理由,是避免在中國發展中邊緣化。但與新世代對立的政府政策,可能會實現內地化,卻在國際大氣候中走向邊緣化。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