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與兩大深層次矛盾 - 桑普

高鐵與兩大深層次矛盾 - 桑普

數周以來,立法會財委會馬拉松式審議高鐵香港段六百六十九億元撥款。在市民的抗議聲中,特區政府拒絕撤回方案,建制派議員也拒絕押後討論撥款,最後激化為回歸以來最激烈的公民抗爭行動,警方罕有地出動胡椒噴霧驅散學生和市民,官員和部份議員被困在立法會大樓內直到深夜。際此,筆者想談談高鐵事件所反映的兩大深層次矛盾,值得政府和市民寄予重視。

有連串問題未解決

目前,許多人將高鐵爭議的深層次矛盾,聚焦在八十後青年身上,將高鐵爭議,簡化為他們遇到經濟不景、政治封閉、反叛心理等各類問題,並由政府召集學者,研究八十後現象,試圖找出治病良方云云。然而,純粹將矛盾聚焦在青年身上,目光是否偏狹?其他市民的心聲呢?畢竟,反對倉促通過高鐵撥款的呼聲,只是呈現出矛盾的現象,並非矛盾的本體。那麼,本體、病根究竟是甚麼?
第一條病根,正是當今香港非民主的威權政治體制。它穿起行政主導的外衣,操弄諮詢民調,扭曲漠視民意,利用立法會功能組別議席,為政府方案保駕護航。它為了工程火速上馬,沒有善待大角嘴、華景山莊等地居民的知情權,逼迫石崗菜園村長者必須改變他們的生活社區和人際關係。由於未有安置定案,推土機開動後,他們何去何從,難免教人擔憂。由始至終,政府根本沒有合理而充份解釋為何錦上路方案絕不可行,也沒有合理而充份論證西九方案為何最好。一地兩檢未有定案,被曲解為技術問題。西九交通擠塞難解,竟說不出解決良方。凡此問題,罄竹難書。
最可惡的是,部份建制人士竟然誣衊參與集會的年輕人增加內耗,被人利用,吃飽飯沒事做,阻礙經濟發展。說實在,許多人只是反對六百六十九億元西九高鐵,不是反對任何形式的高鐵;只希望公民和專家有時間、有機會仔細研究各種方案細節,不希望政府獨斷獨行;只希望公民和受影響的居民能直接參與重大財政撥款決定,不希望威權政府和部份議員隻手遮天。畢竟,建立真正讓公民參與的民主制度,已成歷史洪流,順逆存亡,一念分途。
第二條病根,涉及部份人重權力(power)、輕正義(justice)的人格特質。建制人士和冷漠市民,大多奉行以下教條:君子不立危牆下、槍打出頭鳥、息事寧人、嚴守規矩、先禮後理、百忍成金、委屈求全、犧牲小我、成全大我。儘管這些原則可能被父母用來管教小孩,但不全然適用於建構成年人的公民生活,否則等於人格未成熟,思想未啟蒙。反之,公民應為弱者伸張正義,建立公義之秩序,不應協助強權欺壓群眾,維繫強權之秩序,甚至空言強權是公理,妄圖顛倒黑白。

錯誤解讀青年苦行

這種人格缺陷,早已被國父孫中山先生分析得淋漓盡致:「國中之百官,上而總統,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僕也。而中國四萬萬之人民,由遠祖初生以來,素為專制君主之奴隸,向來多有不識為主人、不敢為主人、不能為主人者,而今皆當為主人矣。」「民權何由而發達?則從固結人心、糾合群力始。而欲固結人心、糾合群力,又非從集會不為功。是集會者,實為民權發達之第一步。」放眼今天,青年苦行集會,曰亂;希望當家作主,曰亂。何以致之?還望港人自省,彼此共勉共勵。

桑普
文化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