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過了超過一年,大規模秋後算賬的活動剛剛開始。以美國這個罪魁禍首為例,國會調查海嘯責任的委員會上星期正式舉行第一次會議,請來了僅存的幾間投資大行如高盛、大摩等的頭頭,質問他們為何弄的「一鍋粥」,還要連累大家。幾個大行頭頭中最厲害也是最不中聽的是高盛的行政總裁LloydBlankfein,他在委員及主席不斷追問下既沒有感謝大家「打救」協助,也沒有甚麼歉意,反而不住的說完全不明白為何會出現系統性的崩潰,又強調即使從頭再來他及高盛還是會做一樣的事,還是會一樣催谷各種各樣金融衍生工具。
高盛總裁這番話聽在一心揚刀立威的調查委員會委員耳裏當然不是味兒,可他說的是老實話、真心話,並沒有試圖擺出「改邪歸正」的假臉。實際上,各大投行及金融機構在去年金融海嘯稍為平息後已重新大展拳腳,只是注碼稍稍比金融海嘯前小一點罷了!
為甚麼說高盛頭頭說話老實呢?那是因為他作為金融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只能按市場的規則辦事,只能按可行的方法把衍生工具的風險重新包裝及轉移到其他人手上。至於為何風險轉移失效令市場最後爆煲,他是真的毫無頭緒的。要是他知道市場在何時會爆煲,他及他的公司肯定會推出相關的金融產品讓投資者大炒特炒一番。
多位中外學者包括已故英國政治經濟學者SusanStrange、中國學者王小強一再指出,金融市場的遊戲規則跟一般商品、貨品市場不一樣。一般商品貨品跟隨的是「高賣低買」的正常供求定律。貨品降價,需求上升;貨品漲價,需求下跌。金融產品跟隨的卻是賭場、賭枱上的「追漲殺跌」的原則。產品價格越升,投資者及資金不但不會縮手,還會加注買進。當產品跌價,投資者及基金想的不是趁低吸納,而是盡快沽貨。這種「追漲殺跌」的運作原則令投資泡沫不但不可避免,更是自然不過難以抵擋的事。
高盛等投資市場老手深明泡沫是投資市場的必然產物,過去三十年不同市場出現過泡沫,也有個別大行倒下,但沒有出現系統性風險,大家只要避一避風頭,搞搞合併注資就逢凶化吉。
但今次的泡沫發生在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場(或賭場)注碼最大的產品(或賭枱)──美國房地產業。捲入的金錢天文數字,相關的投資、衍生工具遍地開花,參與者遍及全球。這樣空前的泡沫爆破時,大家一貫按「追漲殺跌」的原則辦事,令相關金融產品的價值大幅下降甚至成為廢紙,參與的賭客、投資者紛紛損手及計數離場。問題是今次出事的不是泰國、香港、英國,是金融龍頭美國。世上根本沒有其他額外的資金、市場可以令損手的投資者平倉及拿回資金。到最惡劣的時刻甚至連價錢都定不出。沒有人肯拿出一分一毫現金來買入投資產品。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金融機構還要擔心被交易對手連累、拖數,同葬大海中,一一關水喉不肯再拆出貸款,最終令市場迅速乾塘,差點崩潰。
對於習慣有美國市場作靠山、作退路,並把風險轉來轉去的金融大鱷來說,美國這個龍頭居然水乾實在是想像不到的事。難怪高盛總裁不住的說他們也不明白海嘯為何出現。既然金融海嘯是不可預知的天災,他們自然毋須負責,更毋須改變過去的做法;反而應繼續「追漲殺跌」,希望盡快重新「搞㷫」資本市場(或賭場),從交易中大賺特賺。至於泡沫則留待政府善後吧!
盧峯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