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兩岸金融合作備忘錄(MOU)昨日正式生效。可是台股周一卻受權重股拖累微跌0.23%,成交量也比上一個交易日萎縮1726億元新台幣。多位分析師認為,5億美元的QDII滙入總額限制是市場不升反跌的始作俑者之一。
內地華夏、上投摩根兩家QDII基金儘管通過台方監管機構登記和開戶,卻暫按兵不動。上投摩根表示尚未開始買賣台股,只表示會「根據當地市場環境以及上市公司的盈利情況等,決定是否投資。」
而台灣媒體指出,台金管會為了避免部份QDII取得額度卻不滙入投資的情況發生,於是和證交所擬定「反佔用條款」,若投資未在一個月之內完成,將取消六個月的QDII投資資格,期滿後才能重新提出額度申請,且不保證下次申請獲批。市場人士認為措施拖慢了兩岸金融交流的速度。
內銀參股台銀上限降
台灣寶來金融集團副總裁黃齊元對本報稱,現今兩岸金融合作其實是「雷聲大,雨點小」,媒體、市場炒作的非常紅火,但是實質性的進展速度讓人失望。
他表示,以銀行業為例,按金管會最新草擬的方案,整體內地銀行投資台灣單一銀行的上限將由最初商議的20%減少到10%,而單一內地銀行投資台灣單一銀行的持股上限僅為5%。對於資金雄厚的內地銀行來講,這樣的苛刻的限制如同一盆冷水,令內地不少機構買台股的熱情減退。
而台金管會又擬將減少的10%的額度將分配給內地QDII基金。據黃齊元表示,由於只有5億美金的QDII資金得以進入台灣,如果除去針對其他行業的投資,真正放進台灣銀行業的資金將很難達到草案10%的上限。「草案本身不合理,牛肉在哪,我暫時還看不到。」他說。
黃氏還指出,儘管內地投資者對台灣很感興趣,但是雙方並不熟悉對方,所以在合作初期,內地機構透過投資台灣ETF來投資當地股市是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