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伊利沙伯醫院接連發生心臟手術事故,除了日前一名心臟病患者被延誤手術死亡外,另一名男子上月同時接受搭橋及心瓣置換手術,手術後五日死亡,家人質疑是院方臨時加插的心瓣手術出問題,導致病人在手術後情況急轉直下,但院方一直不交代是否手術出錯導致死亡。院方則解釋該病人屬高風險類別,手術前已考慮利益與風險,並已向病人及家屬解釋,取得同意才做手術。
記者:鍾麗霞 陳沛冰
74歲男病人林黎,兩個月前發現心臟三條血管閉塞,獲伊利沙伯醫院安排在上月14日入院進行搭橋手術,翌日主診醫生向他與家人解釋手術程序時,才得知因心瓣退化,要同時加做心瓣置換手術。林黎的兒子林家鳴憶述:「當時都覺得好突然,要做多樣手術點解事前冇講清楚,擔心阿爸嘅健康未必負擔到。」由於已準備好做手術,家人雖有猶豫,仍然簽署手術同意書。
「入院前幾日仲入馬場」
林家鳴表示父親16日做完手術後情況仍穩定,翌日更能自行進食及與家人閒談,但到19日中午情況突然轉壞,醫生指心臟或有積血或積水、腎功能偏低,到20日早上已昏迷及要插喉,醫生檢查後指林父的心臟功能只及正常人20%,很大機會變成植物人。林家鳴指,當天晚上父親對家人的叫喚曾有反應,但到了21日中午,醫生打了強心針認為其父應可再撐一小時,但不到20分鐘便不治。
「爸爸入院之前好健康,經營一間小食店,入院前幾日仲入馬場賭馬,以為做咗手術可以活到90歲,點知一句說話都冇講低就走咗。」林家鳴懷疑是心瓣手術出問題,導致出血,令病情急轉直下。林父去世當日,主診醫生曾交代事件,但對手術是否出問題卻絕口不提,死因只寫上器官衰竭,「我好想知係咪醫生判斷出錯,咁樣失去親人,覺得好心痛。」
伊院:得同意才做手術
伊利沙伯醫院發言人指,病人的情況屬高危類別,手術死亡風險為15%至20%,該院的心胸外科醫生在手術前已向病人及家屬講解病情及手術後可能出現後遺症,如腎衰竭等,取得同意才做手術。手術過程順利,但病人在手術後第三日出現腎功能衰竭,雖然接受多項治療,但到21日搶救無效,病人因多種器官衰竭、心臟手術後泵功能衰竭及低心排量死亡。
病人互助組織聯盟副主席張德喜指,手術前醫生與家人的溝通很重要,並要給病人及家屬足夠時間考慮,「有啲醫生因為忙,或者認為病人講都唔明,冇交代清楚手術風險,一旦治療結果唔理想,家屬好易會憤怒。」
手術事故示意圖
14/12/09
早上進入伊利沙伯醫院準備接受心臟搭橋手術
15/12
主診醫生講解手術風險時,突提出要同時進行心瓣更換手術,病人與家屬商量後簽了手術同意書(圖1)
16/12
早上開始手術,至下午約4時完成(圖2)
17/12
病人可以坐在床上進食及說話
19/12
下午病情突然惡化,血壓不穩及腎功能偏低,要轉到深切治療病房(圖3)
20/12
病人要插喉及陷入昏迷
21/12
中午病人再打強心針仍無效,宣告不治(圖4)
資料來源:病人家屬
相當於開腦 死亡率達8%以上
【本報訊】心臟搭橋手術與心瓣置換手術同時進行,屬相當於開腦的大手術,手術時間隨時在五小時以上,本港每年只會進行數十至約一百宗,若病人年紀大,手術風險更高,死亡率可高達8%以上。有心臟科醫生指,由於手術風險高,手術前除了會由心臟、胸肺及腎科等專家會診外,醫生更需與病人及家屬清楚解釋風險,並要提供足夠時間考慮是否接受手術。
心臟科專科醫生黃品立指,心臟三條血管閉塞的病人,兩年存活率只有約一半,若加上心瓣問題,死亡風險更高,難有簡單治療方法。
手術後七日是危險期
他表示手術治療有兩種選擇,若是需開胸的搭橋手術,可同時置換有問題的心瓣,但此項屬大手術,通常最少要四、五小時才能完成,患者在手術後七日內也是危險期,隨時出現中風、腎衰竭、心臟衰竭或傷口感染等嚴重併發症,「試過有病人手術後一直冇問題,到第七日準備出院,突然中風變成植物人。」
另一項選擇是先以微創方法做通波仔手術,死亡風險約1%至2%,待病人完全康復後再做心瓣置換手術,但有機會在等待期間,病人心瓣失效死亡。黃品立強調不論是哪一項選擇,最重要是令病人完全明白各種選擇的風險,「病人甚至可以揀唔做手術,開開心心過埋剩番嘅時間,最重要係唔好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