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去年亞洲金融合作有顯著進程,東盟「10+3」成立區域儲備庫,該緊急基金總規模達1200億美元;亞洲開發銀行經濟師宋雷磊稱,東盟「10+3」在今年的金融合作亦有多項進展,如上述儲備庫將於今年上半年投入運作,若區內國家出現對外支付困難,儲備庫可進行借貸支援,對穩定區內經濟起重要作用。
宋氏又說,今年將成立獨立永久區域經濟監察機構,以觀察成員國的經濟狀況,為儲備庫服務;並可望年內成立及運作區內的信貸擔保投資機制,為亞洲企業發行債券提供擔保,這將可促進亞洲債券市場發展。至於一直有討論設立的亞洲信貸評級機構,則未有具體進展。
羅杰斯:保護主義礙發展
發展亞洲債市一直是區內金融界關注點。泰國主要銀行之一的Siam商業銀行企業銀行部主管Arthid稱,目前主要是亞洲開發銀行及亞洲政府機構有發行亞洲當地貨幣債券,至於亞洲企業層面有待開發。隨着區域內的商業活動越趨頻繁,尤其東盟與中國零關稅自由貿易區已於今年成立,更多東南亞企業往中國經商,區內集資需求亦增加,亞洲債券有助促進區內經濟發展;這需要區內資本市場有足夠規模,各國監管機構容許外資企業以當地貨幣發行債券,以及各國交換對發展債市的知識,相互學習。
對於亞洲區金融合作主要障礙,商品大王羅杰斯認為,是來自不同政府和政客各自利益的阻撓;世界發展趨勢是區域經濟貿易發展更融合,然而環球區域經濟之間因保護主義而趨向分隔。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易憲容則指出,在中國的資本賬仍未完全開放之前,亞洲區的金融市場合作空間有限。
2010年亞洲金融合作進程
‧東盟10+3區域儲備庫投入運作
‧成立東盟10+3獨立永久區域經濟監察機構
‧成立區內信貸擔保投資機制
資料來源:亞洲開發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