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陸先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及3個月與1年期央票利率,引起市場不安,令恒指、H指及上海A股指數下挫。筆者認為,市場將這些措施解讀成寬鬆政策的終結,是反應太大了。中央目前的兩大經濟目標,是要維持高增長及管理通脹預期,而全年的指導性方向,則定於7.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新增貸款規模,以達到接近10%的GDP高增長及穩定物價水平。上調票據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只屬微調措施,絕不會改變中央爭取GDP達到近雙位數增長的全年目標。
有報道指年初首周新增貸款高達6000億元,1月份勢必超越萬億水平,大大偏離中央訂下全年7.5萬億元目標。加上房產價格越來越高,中央有需要微調措施,以抽走近乎氾濫的流動性、遏抑近日過份飆升的信貸增長,從而降低房地產價格泡沫化的風險。
料下半年才加息
然而,增加存款準備金率,不會改變中國以至全球流動性充裕的現象。在美、日、英維持近乎零息政策的前提下,全球流動性將持續由此等貨幣的「套息交易」所產生。正如浴室內水喉長開,水漲過浴缸流到地上,主人把水從地面抽走,但無改浴缸有充足「流動性」供沐浴之用(實際上未閂水喉)。
美國上月非農業職位數據大跌,加上剛公佈的12月零售銷售跌幅遠遜預期,短期內加息的幻想已破滅。由於中國加息的預期相對增加,海外資金勢必持續湧入,投機中國加息及貨幣升值,若中央延遲人民幣升值,則股市升值的壓力勢將進一步被推高。
事實上,中央擁有龐大財務開支空間,可隨時補足經濟增長的需要;08年底推出的4萬億元開支方案,有近半金額於今年才陸續登場。預期正式加息將集中於下半年,幅度約為54基點。股市在消化近期升幅及央行訊息後,料於春節前後再發力上升。
同樣道理,商品及商品貨幣的強勢,也不是單由中國新增貸款造成,除了套息交易之外,背後還有一系列的支持因素,包括美、歐政府負債增多、G3政府信貸評級風險增加、美滙及G3貨幣前景看淡、新興市場(包括中國)因抵禦貨幣升值而導致外滙儲備增多,同時把儲備分散至G3貨幣以外的商品及商品貨幣、因氣候及地緣政治因素導致各國商品庫存下跌及爭相補充等。所以,單單是中國的微調措施,難以改變當前全球的投資形勢。
富邦銀行(香港)第一副總裁兼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 潘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