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看的《我愛巴黎》(ParisJet'aime)比○九年看的《我愛紐約》(NewYork,Iloveyou),印象更為深刻。這說法,不無主觀成份。共通之處是印象零碎,細節欠奉。要把其中一個故事詳細道出來,近乎不可能。一個月前看的《我愛紐約》,竟然比三年前看的《我愛巴黎》印象更為含糊,影像流麗,人物俊俏美麗不管用,看的時候賞心悅目,看後卻不曾留下深刻印象。
比較印象深刻的是老夫老妻過馬路也過得與眾不同,想提起腳來走路非不為也,不能也。老夫老妻鬥嘴是中外一致,那是老人家的生活方式,不乏情趣,《我愛紐約》由祖舒馬斯頓拍的這一節,拍的不是俊男美女故事,簡簡單單的紐約的街景,配上樣貌平常的老夫老妻,竟拍出人間愛晚晴的動人景致來。
茱莉姬斯蒂是我至為喜愛的女演員之一,她在《齊瓦哥醫生》的扮相至今難忘,她的青春歲月,近半個世紀之前的事了。她出現《我愛紐約》,在酒店亮相一幕,看似面善,卻一時間沒法確定,這就是茱莉姬斯蒂來的,歲月催人老,但她有此能耐,老也老得優雅,仍有她的魅力。
《我愛巴黎》在流麗影像以外,多了感性筆觸,更能打動人心。至少有此想法,看的時候,想像到可以在巴黎生活,可真是不錯一回事。其中一幕:過慣平凡生活的郵差,到了巴黎,日子也可過得寫意,生活可以是美好的(只是電影沒有拍出巴黎生活指數極高,缺少點錢,生活在他鄉並不容易)。
都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導演鏡頭對焦下的巴黎,紐約的人生片斷,與在那裡腳踏實地生活的人,容或有相近之處,但現實歸現實,有在巴黎生活近三十年的友人說:巴黎那有這麼好,更不要說人情味了。
在紐約生活久了的友人,會不會也有同感。我不知道,是很久沒有再去紐約,也有很久沒有見這位定居紐約多年的文友了。
那祇是眾多導演眼中的巴黎,紐約,他們多不是土生土長的巴黎人,紐約客。可不可以讓來自五湖四海的導演拍一段《我愛香港》,當然,本地導演也可拍他們眼中的香港,愛恨交纏更好。
與香港有關的人生片斷,同樣可以有其獨特之處,不一定會較巴黎,紐約遜色。外來人的誤解,對某些現象的解讀,以他們的眼光來看,說是有所偏差,但這偏差正好印證我們對一個城市的人和事,透過不同角度,會有不同的詮釋。眾多導演對巴黎,紐約的觀感,與當地人想法很是不同,對香港,也該會一樣。
香港或許不及巴黎浪漫(友人說巴黎人其實一點不浪漫,那裡的上班一族,與香港一個模樣,營營役役,沒啥分別,與紐約的亦大同小異),是主流以外的世界,是愛過另類生活的人,他們選擇的生活方式,讓那個城市變得多姿多采起來。而香港,近年也多了這麼一群的主流以外,懂得生活情趣的,在美食以外,在購物以外,選擇不一樣的方式過日子。不過,選擇過另類生活的一族,會不會有不一樣的感情生活,香港的情與愛,會不會一如某些外來作家的觀察,是物慾當道,金錢先行的呢。
怎樣處理《我愛香港》(要是真的可拍這個城市的情與愛),還是留待答允拍攝與此題材有關的導演去費心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