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十年了,每一年的聖誕、新年假期前,李淑姬(Irene)總親手寫一張卡寄往美國,向天使媽媽BettyHocker問候一聲。今年,她在卡上寫着:"Lotsofloveandkisses."心裏很多的愛、很多的親吻,已經很多年了。
天使媽媽99歲,踏入2010年便活了一世紀。從1962年開始,世紀天使一直滋養着Irene,讓她浸淫在知足、平安與喜樂裏,「她令我對人變得主動,願意多盡一點力。」
遇挫折寫信慰心靈
Irene生父在她很小時候病逝,母親帶着六個孩子,住在九龍城寨黑暗擠逼的角落,下雨天屋頂漏水,幾個小孩都要瑟縮一旁。美國媽媽透過當時的培幼會(現為國際培幼會PlanInternational),從1962年至1973年助養Irene,每月付出約200港元,成為她生命中第一個天使。
聰慧小女孩當年在瑪利諾修院學校讀小學,年年考得獎學金,培幼會轉來的津貼,倒反可以用作兩個弟弟的書簿費、幫補一點家用。「有時養母寄來昂貴的顏色筆,足以令我在同學面前自豪。」
除了每兩個月定期寫信,每一年Irene都要到培幼會拍攝一幀「貓樣相」寄給養母,讓她看到香港孩子成長。70年代初,天使媽媽隨旅行團來香港跟她全家人在金冠酒樓見面,所有人都高興得像一家團聚。
從貧窮走向富足,香港在發展,Irene在成長,因為遇上BettyHocker,她看事物變得正面,在前理工學院取得頂尖成績畢業,先從事銀行後轉做貿易,「每一個上司都是我的天使,給我無數機會,讓我平步青雲。」頑強的香港女子,2000年後事業也遇過挫折,天使媽媽總在遙遙遠方給她送上溫柔平靜的信上安慰,「世界上,沒有事物是絕對永恒的。」
悠悠47年,幾百封書信,一封一封,從香港寄到美國,從美國寄到香港……。兩年前,天使媽媽寫下這樣的一封信:「我已經96歲快將97歲了,手在震,老去的軀體不由自主,寫東西,都變得吃力了。Irene,請原諒我,這麼多年,你一直讓我如此快樂,這次,可能是我給你的最後一封信了……。」
去年專程赴美探望
54歲貿易公司女行政高層,去年3月專程到美國探望年老天使,「她在老人院裏,特意燙了個靚髮才見我。」天使總有回天家的一天,「我不怕,我只希望她身體舒服,心裏寧靜。」
人不知道天使何時出現、何時消失,最重要是,你相信祂存在於看不見的時刻。
記者 冼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