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高鐵撥款昨天審議未有結果,押後今天再決戰。議會表決,政府鐵票在握,可說勝負已定。然而,政府和建制派之勝,只能說是「慘勝」,從社會趨勢尤其是社會力的消長來看,政府和建制派是雖勝猶敗──表面上贏了,高鐵撥款通過;實際上政府和建制派的名聲是急墜,社會上對政府的反感升高,而所有參與反高鐵的人士,特別是年輕人,也決不會善罷甘休,更大的對抗會接着到來。
民調顯示,反高鐵與支持建高鐵的民意至少是平分秋色,並非如政府所說支持的民意一面倒。而支持的民意是建立在對高鐵認識「好少」的基礎上,隨着市民對高鐵的認知越來越多,反高鐵的民意就一路趨升。這至少顯示,建高鐵仍是一個社會上甚具爭論性的問題。這問題得以在立法會通過,絕非因為多數議員順應民意,而恰恰相反,是議會中政府的投票部隊佔了多數。
高鐵撥款若通過,亦凸顯了議會中功能組別存在的荒謬。大部份功能組別議員,對這個龐大的高鐵計劃,種種不清晰的細節都不聞不問,卻附和政府投贊成票。這種放棄對政府監察的人士,還配當立會議員嗎?由公司票壟斷產生的功能組別議席,還應該保留嗎?高鐵案必然會掀起社會上更高昂的反功能組別的聲音。
支持建高鐵的人士,很難說沒有人考慮自身的政治利益(迎合北京意向)甚或經濟利益,但立法會外成千上萬反高鐵人士,尤其大部份年輕人,則不但沒有個人利益的考慮,甚至還要忍受斷食、苦行的痛苦,付出放下工作、挨更抵夜的代價。他們為了甚麼?為了公義。即使他們對事情的思慮有欠周詳,但卻是在有所了解之下參與行動,而不是在不了解之下盲目附從政府投贊成票的。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感,他們參與的熱情,實是未來承擔更大社會責任的寶貴品質。最後由一批尸位素餐的議員主導硬生生通過了一次年輕人認為非公義的撥款,這對他們的社會公民意識帶來多大的挫折感與無力感。若年輕人不再有熱情,香港未來的動力何在?
年輕人為甚麼反高鐵?看了《阿凡達》就可知一二。
《阿凡達》廣受歡迎,除了它3D影像的革命性科技予人感官享受之外,還因為它的主題:保衞大自然、保衞家園、遏制殘暴文明摧毀美麗且順天意而存活生長的環境,這主題正是文明社會紛紛要回歸自然的潮流,也是新世代的一種趨向。
現代社會一方面要適應科技瞬息萬變,要追求快捷,但另一方面則要享受「慢」。幾年前,西方就提倡「慢活」,以取代「快活」;提倡「慢食」來取替「速食」。
去年底,《人民日報》宣稱中國高速鐵路運營總里數已突破2830公里,位居世界第一。
在中國炫耀高鐵成就的時候,也許我們應該問一下,為甚麼其他國家沒有紛紛建高鐵呢?為甚麼中國能迅速搶佔高鐵世界第一呢?
因為其他國家,遠的路程都坐飛機了,而近的路程呢?則選擇開汽車,坐船,甚至騎單車、走路去「慢活」。德國有一幅漫畫,比較中國人和德國人的生活方式,三十年前德國人開汽車中國人騎單車,現在德國人騎單車而中國人開汽車。
保衞家園,維護歷史、文化與固有的人情,既追求速度去做事又優閒地「慢活」,這是新時代的趨勢,也是新一代的價值觀。
無權無勢的年輕人,捨身反對強勢野蠻的政府和建制派建高鐵,正如潘朵拉星球上自然存活的族類反抗外來的文明殘暴的地球人一樣。這是香港的阿凡達故事。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