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近年不少人喜以拔罐消除疲勞,消費者委員會在最新一期《選擇》指出,本港對拔罐並無任何規管,使用不當可引致水泡、燙傷、留下疤痕等。該會過去接獲兩宗拔罐後長出水泡的個案,最終或要入稟小額錢債審裁處索償,提醒市民應由專業人士進行拔罐,切勿自行嘗試。
以往曾有港人在內地拔罐而出現燒傷、水泡及瘀傷,消委會於過去兩年共接獲兩宗因拔罐療程出現水泡的投訴。首宗個案的投訴人於一間健康中心拔罐,數分鐘後感到背部痛楚,醫師約十分鐘後發現投訴人背上長出水泡,隨即用針刺穿,傷口之後受感染,投訴人需額外花近4,000元醫療費。
第二名投訴人在一美容中心光顧三萬元的瘦身療程及拔罐,其後長出水泡,並留下疤痕,但美容中心以拔罐非療程一部份而拒絕賠償,經調解後願意賠償9,000元;投訴人不接受,正考慮入稟小額錢債審裁處索償。
建議改用真空拔罐
消委會宣傳及社區關係小組副主席許樹源指,由於拔罐要利用火酒及火,若處理不當,受用者或會遭燒傷、燙傷及感到疼痛,市面上有塑膠做的拔罐工具出售,瓶頂附有旋轉扭掣可增加或減少瓶內空氣,亦有用抽氣槍抽出空氣的設計,不必使用火而較安全,吸引市民自行嘗試拔罐。他指,真空拔罐工具若使用不當,也可引致受傷,「如果唔識由側面除罐,夾硬扯都會扯傷皮膚。」建議消費者由專業人士施行拔罐治療,每次拔罐為時5至10分鐘。
現時本港及內地沒有規範監管拔罐服務提供者的資歷、經驗及技術。許樹源建議消費者小心選擇拔罐服務,諮詢醫療人員意見,並希望有關當局制訂守則,保障消費者安全。
衞生署指若拔罐用於治病會受監管,需由中醫師負責,而非治療用的拔罐則應諮詢中醫師或有關醫護人員的意見,因不當拔罐不但局限療法效用,甚至危害安全。
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助理教授姚韌敏指,中醫學生在第五年實習時可進行拔罐,而中醫師會在適用的病理情況下用拔罐作為治療方法。香港註冊中醫學會會長馮玖中表示,現時本港並沒有特別規定為顧客提供拔罐服務人員的資歷,大部份註冊中醫師都曾接受相關訓練,會注意拔火罐的安全。
拔罐須知
‧應尋求專業人士進行拔罐治療,勿自行嘗試
‧真空拔罐不用火,較安全
‧選擇合適大小的拔罐
‧拔罐期間應留意皮膚顏色變化,避免移動身體
‧拔罐時間約為5至10分鐘
‧發高燒、皮膚病、凝血功能障礙患者、體弱人士、孕婦部份位置不宜拔罐
資料來源:消費者委員會
話你知
可加速排出體內毒素
拔罐是中醫外治療法,原理是用火將玻璃瓶內的氧氣燒掉,或以抽氣設計形成負壓,再將瓶子吸附於受用者身上肌肉豐滿的部位,引致充血、瘀血甚至瘀塊,加速體內毒素排出。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助理教授姚韌敏指,拔罐多用於治理胃痛、腹痛、關節痛及肌肉扭傷等。
拔罐後身上會出現紅點及紅印,不同部位的紅印深淺會有不同,一般會在數天內自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