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政策收緊 對抗加劇 北京深陷泥沼 - 李平

蘋論:政策收緊 對抗加劇 北京深陷泥沼 - 李平

北京對網絡言論的管制、對維權人士的打壓,早已舉世矚目,從過濾敏感詞語、屏蔽搜尋結果,發展到網絡攻擊、竊取維權人士的資料,終於令Google(谷歌)無法再啞忍,由此揭開了北京官方在網絡上胡作非為的黑幕,但中國外交部昨日還宣稱,中國的互聯網是開放的,當局的管制措施「符合國際通行做法」,實在是太過恬不知恥。
值得關注的是,Google事件只是反映了中國近期收緊對內、對外政策的一環。政治上,當局在以言入罪、將《○八憲章》簽署運動發起人劉曉波判囚11年之後,近日又拘捕了另一發起人、深圳網絡作家趙達功,更在中共前總書記趙紫陽病逝五周年前夕,軟禁了北京多名異見人士、六四傷殘者。對於香港普選問題,北京亦是從未鬆口,從未允許香港制訂普選的法定時間表、路線圖。
經濟上,總理溫家寶上月底剛重申今年投資力度不減,若太早退市,或會前功盡棄。言猶在耳,中國央行已在市場上大舉回籠資金,更突然提高銀行存款準備金率,揭開退市序幕,銀監會也頒佈《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監督檢查指引》,令股民鍾情的內銀股雪上加霜,多數已連跌七日。
這些經濟緊縮措施貌似為了防止資金氾濫,其實背後隱藏着外交、內政的政治圖謀。自哥本哈根氣候峯會破局後,中國與美國的對抗已公開化,除了出口產品關稅大戰之外,在對台灣軍售問題上更是劍拔弩張,Google又打響了中美網絡自由之爭的第一槍。中國此時提早出台退市措施,所產生的阻礙經濟復蘇的風險,對國際市場的影響遠甚於對國內市場的影響,如此既可以掣肘美國,也可以減少拋售美國債券等報復措施的損失。
北京之所以對內、對外的政治、經濟政策,都擺出強硬姿態,固然有中國經濟實現「保八」(GDP年增長8%)、財大氣粗的因素,但不能不察的是,高層權鬥惡化、民間怨聲載道,才是當局政策僵硬、失去彈性空間的主因。
中國近期有大批軍隊將領、省部級高官執位,外界關注兩任中共總書記兼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胡錦濤的嫡系力量的消漲,誰能在這批下屆中共中央委員的當然人選中佔據多數,誰就能主導2012年中共中央換屆時的大局及其後的政策決定權、利益分配權。顯然,只要中共一天不改幕後分配權力的模式,周期性的政策收緊就不會結束。
至於國務院和中央部委頻頻出招打壓樓價,既是防範資產泡沫擴大,更是防範民怨爆發。但是,只要制度上一天不解決官商勾結的問題,不解決地方財政對地產的依賴問題,中央再多措施,也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中共正是由於在權力產生、利益分配問題上深陷制度的泥沼而不能自拔,因此對美國採取一種對抗態度,既能避免在權鬥中授人予柄,被對手攻擊為損害國家核心利益,又能轉移焦點,以愛國為號召,將民怨引向國外。這種做法,對國內政治來講顯然是很合算的,但恐怕難免付出國際代價,而且與美國的對抗,一旦擦槍走火,勢必禍及全球。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