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漁農自然護理署推出植林優化計劃,每年於郊野公園內,砍伐數千棵戰後大量種植,用來防止水土流失的台灣相思樹等外來品種,然後加入較長壽及易吸引不同動物棲息的本土品種,例如楓香、油甘子及大頭茶等,令樹林更多樣性,改善生態環境。元朗大棠今春便會率先種植楓香,秋天郊遊人士可欣賞紅葉遍地的美景。
21個地點開展計劃
漁護署署理高級郊野公園主任(西北)魏遠娥表示,戰後全港郊野公園大多「光禿禿」,政府密集種植生長快但會「搶奪」周遭土壤養份的外來品種,包括台灣相思樹、白千層及紅膠林等。雖成功防止水土流失,但阻礙其他品種生長,令樹林單調兼缺乏生命力。當局80年代起才慢慢滲入本土品種。
魏遠娥指署方去年冬季起,在21個地點開展植林優化計劃,砍伐老化、壞死及生長空間不足的外來品種,每個地點砍伐的數量由數十棵至一千棵不等,騰出空間,於今年春天適量地混入四至五個本土品種,造成理想的混種林。
漁護署郊野公園主任(西區)林建新說,加入的本土品種有60多種可供選擇,「元朗大棠會種啲楓香,秋天啲葉轉紅色,遲啲唔使去外國都可以欣賞到紅葉遍地嘅美景。」他指被砍掉的樹加工後可作為肥料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