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公立醫院經常接獲市民不小心被毒魚刺傷個案。醫院管理局中毒諮詢中心一項分析研究顯示,市民多數被鯰魚、石頭魚、獅子魚及老虎魚等刺傷。
鯰魚個案最多
中毒諮詢中心05年7月至08年6月接獲33宗市民被魚刺傷個案,大部份刺傷個案為鯰魚(12宗)、其次是石頭魚(7宗)及獅子魚(4宗)等,當中30人是手部被刺傷,但亦有人是傷腳,其中一名魚販在魚缸旁捉魚時,不小心跣腳踏入魚缸內,即使穿了水鞋,亦被刺傷。
該中心指,雖然大部份人傷患輕微,但有5人出現併發症,其中3人有蜂窩組織炎、一人併發亞急性腱鞘炎,另1人傷口有膿瘡,也有一名患者工作期間被石頭魚刺傷手指,痛楚很快延伸至手腕,需進入深切治療部留醫,所有病人接受用抗生素或血清治療後均康復。
中毒諮詢中心毒理學培訓總監陳耀祥醫生表示,魚的毒素可透過傷口入侵身體,一般被刺傷後一小時內會有痛楚、麻痹及紅腫等症狀,傷者應盡快清洗傷口,並將傷口浸在攝氏42度的暖水中30至90分鐘,以分解毒性及紓緩症狀,然後盡快求醫。
他提醒市民應避免直接接觸海產,如釣魚時從魚鈎脫下魚穫,亦應先戴上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