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鐵蛋又如何 - 塵翎

做鐵蛋又如何 - 塵翎

淡水著名手信阿婆鐵蛋,又香又彈,製法是經多次反覆滷製與風乾,直至蛋白部分緊緊縮成一層像保護膜,吃來彈牙。每次到淡水總捎幾袋回家款客。
最近本土社運翻開新一頁,Facebook上又有不少人傳閱村上春樹去年在耶路撒冷領取文學獎時發表的演說,說永遠站在雞蛋的一邊。石牆與雞蛋,村上的比喻,前者是鋼鐵一樣的強權,後者是手無寸鐵的弱勢者、市民。作家的良心,是要永遠站在弱小者那邊。
那天在立法會外圍城的一群市民,好比雞蛋。雞蛋撞上牆,最可以預料的下場是粉身碎骨,雞蛋開花。社會運動,為甚麼常常都以年輕人為主幹力量,只因他們時常是義無反顧,不理身世,粉身碎骨亦在所不惜。這是年輕的好處,手上沒有資源,有的是大把時間。矛盾的是,人人都年輕過,都有理想過,熱情過。甚至也「社運過」。但到了一個階段,即使不致於變成圍牆的一部分,但肯定也不再是雞蛋。
所以每次撞牆的都是雞蛋,犧牲者離開了就沒有人記得他們的故事。故事也許還新鮮,即如雞蛋也許很鮮嫩,但圍牆不倒,痕跡也輕易被洗擦。
有心做雞蛋,何妨想想如何把自己變成鐵蛋。社運的脈絡傳承,好比風乾與滷製的過程,一代又一代,雞蛋終會煉成鐵蛋。鐵蛋撞牆,可以撞完再撞,圍牆或許仍在,但蛋還是蛋,仍然可以孵出雞,再生出蛋。這不是阿Q想法,而是「1Q84」的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