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圍着,賀蘭山護着,黃河愛着的地方」,2010年1月《中國國家地理》為封面故事主角:寧夏,既是實事也亦肉麻地讚美。黃河流經的地方,水少年份乾旱,水多年份成禍;她怎可能愛?
寧夏相對神秘較少國人知悉是實情。
封面紅紅黃黃的黃河貫穿一片又一片整齊綠色,讚美詞說:「這裏的水利堪與都江堰相比」誤會是近年工程見成效,水利設施見進步的風景,傳統的寧夏,老照片見證內陸中的內陸省份地老天荒地缺水嗎?……當我老友正記告知近期密密耕耘有機青菜事業,產地來源:寧夏。反應近乎有點錯愕。
真的是寧夏?
至目前為止,中國大地筆者就欠寧夏一省未去過,是時候計畫下一站古西夏國所在地。
自秦漢以來,歷代鑿渠引水發展灌溉農業,寧夏平原早有「塞上江南」美譽。帶沙的土地是種植瓜類最佳條件,我們以「帶沙」質感讚美優質西瓜,寧夏出產「壓沙瓜」便是這一類別。除了造渠利水,黃河也提供條件讓這裏成為西北地區重要的漁業生產基地:黃河鯉魚、黃河鯰魚、沙湖花鰱具名氣,難保一天「正記」賣的魚片魚雲粥食材來自遙遠而陌生的黃土高原。
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其中內蒙古最長,新疆最大,寧夏則最小;因為小,人們的注意力都移到鄰省甘肅,輝煌的佛教遺產敦煌。寧夏比較低調,西夏文明、回族歷史、須彌山壁畫、石室大佛、黑水城佛教出土文物、寧夏石窟等等足夠理由去走一趟西北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