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每千名兒童中,約有三至五人出現脊柱側彎,以往嚴重彎曲者需以手術固定脊柱,每隔半年需做一次手術延伸植入棒,創傷性很高。香港大學醫學院去年成功替兩名脊柱側彎兒童植入可遙控的「生長棒」,患者一次手術後便毋須再開刀,改以外置磁鐵裝置,在體外延長植入棒矯正脊骨,新技術估計最快四年後可作臨床治療。
記者:梁瑞琼
港大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去年11月及12月成功進行全球首兩宗植入遙控「生長棒」,治療脊柱側彎個案,患者分別為5歲及12歲女童。第二名接受手術的患者李妹妹,5歲時確診脊柱側彎,並使用外置支架防止惡化,但七年來側彎度數不斷上升至60度,上月接受手術後,側彎大幅改善至35度,上星期更開始延伸程序。
延伸程序只需30秒
脊柱側彎是指脊柱從一邊凸向另一邊彎曲,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主任陸瓞驥指,脊柱側彎分為先天性及特發性,成因不明,估計青少年的發病率為0.3至0.5%,5歲或以前兒童的發病率為萬分之一至二。
脊柱側彎患者約一成需要治療,陸瓞驥指,患者可以支架固定脊柱,防止側彎惡化,直至發育完成,當中兩成人因持續惡化,需接受脊柱融合等手術治療,但10歲以下患者的脊椎仍迅速生長,故會建議手術植入可延伸支架,並每半年進行延伸手術,直至發育完成,「如果5歲開始做到12歲,大概要做14次手術。」
該系教授張文智指,新治療是以微創手術在患者背部植入一支由鈦金屬製成的延伸棒,內有微型磁鐵馬達,以矯正脊柱,患者手術後,每個月只需以外置磁鐵裝置推動馬達,延長植入棒約兩毫米,可進一步矯正脊柱的弧度,及讓延伸棒配合發育繼續生長。
他稱,延伸程序只需30秒,外置磁鐵裝置只會在皮膚上運作,過程中患者完全清醒,毋須留院,但馬達內有磁石,故會提醒患者不要太接近含鐵的物質。他表示暫未知拆除植入棒後,是否要進行脊柱融合術,期望四年後可正式用作治療,減少兒童患者進行手術的次數。
有關治療方法正進行臨床測試,歡迎脊柱嚴重側彎、病情未受支架治療控制的5至10歲患者參與。
(查詢電話:2974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