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在香港鬧得沸沸揚揚,特區政府因而陷入嚴重的信任危機;相反,同樣建造高速鐵路,國內似乎全無爭議,極速進行,且已有「京津(北京至天津)」及「武廣(武漢至廣州)」兩線投入營運。有人據此說明中國的效率,特區則議而不決,連撥款申請在立法會也被兩度擱議。其實這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香港的公帑使用制度,跟大陸南轅北轍。特區政府的重大公共工程都須得到立法會批准,通過撥款後才可開工。香港高鐵也循此程序,至於演變成重大爭議的社會議題,則全是特區政府一手造成:開始時拖拖拉拉,申請撥款時,造價卻倍於當初。更甚者,政府無法解釋公眾的疑慮,專業人士提出節省二、三百億元的方案,卻被粗暴地以時間緊逼為由拒絕。這不是政府咎由自取嗎?
令人欣喜的是,立法會被權貴劫持、政黨無力也無心組織街頭抗爭時,大批八十後挺身而出,反對高鐵匆匆上馬。
相反,中國的公共工程不一定要議會審批,而三峽工程及南水北調這種影響數百萬民眾及嚴重破壞生態的項目,雖經全國人大討論,但人大只是中共予取予求的橡皮圖章,當然不會受阻。中國的高鐵方案,當初就沒提交全國人大討論。但國內反對興建高鐵的聲音,多年來其實從未休止。
九八年開始研究京滬高鐵,就已出現兩派之爭。其中一派主張採用德國的磁懸浮,另一派則支持輪軌高速,雙方爭論不休。其間還因為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中國民間的反日情緒高漲,強烈反對引進日本高速鐵路,不少人甚至擔心引入日本高鐵後,往後中國的鐵路系統就會受制於日本人。原本飽受批評的磁懸浮,反而受到更多青睞。
○六年,反日怒潮過去,國務院宣佈放棄磁懸浮,決定興建八條輪軌高鐵線,並悄悄向加拿大、法國、德國和日本引進技術。為減少國內激烈的反對聲浪,對內宣稱此乃消化了外國技術後,自行研製、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速鐵路系統。至此,歷時八年的磁懸浮與輪軌高速之爭才畫上句號。其間還有人謊稱,京滬高速每延誤一年,國家就會損失二百億元,以催促工程從速上馬!
即使京津線落成通車,仍被人非議票價過高,而削減或取消同線的普通列車以催谷高鐵上座率,老百姓的損失更大。由此可見,國內的高鐵爭議迄今還存在,只不過在現體制下,質疑及反對聲音都無法曝光。三峽工程現已接近完工,多年來民間的反對聲音可曾停過?
張華
逢周二、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