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元旦大遊行及反高鐵集會後,社會開始關注一批八十後的青少年。不少主流媒體、學者以至政府,也想弄清楚這是怎麼回事。可惜,不少人都捉錯用神,像某高官的第四代論述就成為了何不食肉糜一類的政治笑話。坦白說,筆者認為八十後一詞太含糊,不少抗爭者都是七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出生,如此界定未免自我設限,也流於偏頗。不過,對於我們這一代的思維,身為其中一分子的筆者,倒有一個粗淺的看法。
代表公義與還政於民
要了解第四代或八十後,就不能迴避這時代最能代表我們的東西:互聯網。當家長和官員仍然認為上網只是打機、瀏覽色情網頁、無所事事的時候,互聯網已經為我們的生活以至世界政治帶來革命。以往,我們只能從新聞中得到片言隻字的遠方消息,現在已經近在咫尺,毋須假手於人。近兩年,香港的政治運動,受惠於YouTube、facebook以及twitter等網絡服務而使市民更能夠了解現時社會上發生甚麼事,以及政府的所作所為。這是意圖控制輿論的政府,以及不少自我閹割的傳媒所不能想像及害怕的。但這也是《時代》周刊選網民為風雲人物,而中國政府則不斷推出措施防範網絡力量的原因。只是自稱國際城市的統治階層和精英們,總是落後於形勢。
如果八十後代表一種精神、一種思想,那究竟代表甚麼?筆者認為,一曰「社會公義」。過去幾年,政府在各區重建、皇后碼頭、高鐵以及社會福利政策等議題中倒行逆施,忽略受眾感受。而因為政制的畸形,財團和政府的利益同盟對大眾的掠奪越來越嚴重。目睹政府打壓弱勢社群以及深受其害的本地青年,自然作出抗爭。二曰「還政於民」,歸根究柢,香港的社會經濟問題和她的政治問題密不可分。正如高鐵撥款一事,當大部份民選議員反對方案時,不少功能組別議員竟然可以在本身有利益衝突情況下投贊成票,忽視民選議員以及大眾聲音。如此,青年人能置身事外嗎?最重要的是,兩者其實是相通、互相串連的。正如反高鐵可以同時反功能組別一樣,因為本港青年了解,經濟政治兩者是一體的,政府的所謂分開處理其實是自欺欺人。一日不妥善處理這兩個問題(也可說是深層次矛盾),香港的青年運動永不止息。
時代站在我們這一邊
有人認為,現時本港青年的抗爭是行為激進,思維簡單。而一些前線青年也承認自己只是基於義憤,對改變大局作用不大。不過筆者相信,時代是站在我們這一邊的。不是因為我們握有新技術,不是我們人多勢眾,而是因為我們把這裏當作自己的家,是一個能夠安居樂業、為之奮鬥的地方;我們將會擺脫過去的陰霾,建立一個屬於每個人的香港。
孫進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