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喪夫後隱蔽三年足不出戶 昨跌傷送院始「出關」

婦喪夫後隱蔽三年
足不出戶 昨跌傷送院始「出關」

【本報訊】黃大仙一名被家人形容為隱蔽長者的八旬婦,疑受喪夫影響情況惡化,三年來足不出戶。老婦昨晨在寓所內不慎跌傷腳,同住媳婦連忙報警,老婦才「破關而出」送院檢驗。有老人專科醫生叮囑,事主極可能有抑鬱症,建議盡快求醫對症下藥。
記者:馬耀文

被形容為隱蔽長者的老婦,患有老人癡呆症,原與丈夫同住竹園北邨橡園樓一個單位。鄰居稱,以往女戶主間中也有走出屋外,在走廊來回踱步,但至三年前男戶主逝世,她便沒再露面,而兒子、媳婦和兩孫亦搬返照顧。一名女街坊昨聞悉老婦跌傷送院,大感愕然說:「她不是已經過身了嗎?」顯示老婦足不出戶幾近隱形。
昨晨10時半,老婦在寓所內跌傷,同住的媳婦致電報警。消息稱,家人報警時說事主是隱蔽長者,多年沒出過街。救護員到場替老婦檢驗後送院,她神志清醒,只是動作略為緩慢。有鄰居補充,老婦早年與家人出街時,曾經迷途失蹤幸好被尋回,此後亦不見她再外出。

社署稱跟進提供協助

社署發言人表示,該署黃大仙綜合服務中心會跟進該名老婦的個案,並會為該家庭提供適切的協助及輔導。
老人專科醫生佘達明解釋,隱蔽長者泛指與社會隔離,不懂得主動尋求協助,又不為現有社區支援網絡所知的長者。他說:「接觸過最嚴重的情況,十多年未落過街。」他們通常獨居,欠缺家庭或朋輩支援,以及沒有正常的社交生活和網絡。
佘達明續稱,造成隱蔽的原因與身體和精神健康有直接關係。病者因行動不便「要依靠別人幫助才可以出街,於是寧可不去」,或是有老人癡呆症或抑鬱症,令他們拒絕接觸其他人。佘估計,女事主受喪夫影響產生抑鬱症。他指出,無論是身體或精神問題所致都可以醫治,建議家人及早帶她求醫,對症下藥。
長者安居服務協會總幹事馬錦華稱,根據政府數字,本港隱蔽長者四萬餘人,他們因為身體及性格驅使「將自己隱藏起來」。有傳統女性,喪夫後不肯再接觸異性,又或是伴侶去世後令其失去動力,拒絕接觸外界,家人要多帶她外出,保持與社會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