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來如此:足球文字障 - 潘源良

源來如此:足球文字障 - 潘源良

佛家說的文字障,當然是哲學性的。語言文字一方面把意念界定了範圍,但同時也規限了有關的想像。落實於現實的足球世界,語文造成的隔膜,有時也不易破解。

摩連奴靠把口

歐洲球壇外援充斥,來自五湖四海的年輕球員,在球場上的發揮,同時受語言所限。比較例外的是北歐球員,他們一向不以足球大國自居,早就理解到要出國搵食,必須外語傍身,才可路路通行。
摩連奴一向牙擦,加盟國際米蘭後以惡補的意大利話面對傳媒,就是要顯示他領軍的溝通能力;但真正落實與當地球員討論戰術陣式時,相信還是要靠助手繙譯。
AC米蘭早有引入巴西外援的傳統。李安納度退役後留隊任職,然後晉升教練,流利的意大利文加上葡萄牙母語,是他的基礎優勢。

南美兵西甲吃香

西班牙文在南美洲普遍通用,與葡萄牙又接近,令西國引入南美外援如魚得水。比歷連奴在維拉利爾的豐功偉績,正是得力於南美兵。而高質南美球員出戰西甲,也引起了良性競爭,令當地青訓產品力爭上游,這也多少解釋了近年西班牙足球勢力的崛起。
相比之下,英超引入南美球員,語言體系大不同,成功的例子就寥寥可數。泰維斯投訴在曼聯效力時,費格遜與他從不交談,多少跟語言障礙有關。事實上,葡萄牙人基斯坦奴朗拿度成為紅魔巨星時,隊中就有同鄉的基羅斯當助教。兩人走後,拿尼與其他南美外援的表現,就有下跌迹象。
不錯,足球以身體語言的配合為主,但場上的互相提點,與場外的戰術部署,一一需要開口溝通。年輕一代要在球壇出位,就要在語文方面痛下苦功。
文:潘源良
有線足球評述員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