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獲港督尤德頒發社區服務獎狀的黃漢深,是第一個公務員獲此殊榮。他退休前在衞生署工作,退休後有長俸保障,又有三位子女照顧,本可享清福,卻感本港老人福利極不足夠,很多長者勞碌大半生,晚年卻毫無保障,故退而不休做義工為其他長者服務。近15年的義工生涯,令他看清安老政策問題,認為只有改革安老事務委員會,選出長者代表加入,方能造福長者。
獲尤德頒社區服務獎
78歲的黃漢深,回憶做官時最威水「政績」,是處理當年筲箕灣木屋區的衞生環境問題,「83年左右嗰度有13條村24,000人,大部份都係新移民,衞生意識唔高,搞到啲地方唔太清潔。」他與區議員和居民聯手改善,結果獲當時的港督尤德頒發社區服務獎狀,「係第一個公務員攞呢啲所謂嘅荷蘭水蓋。」
他91年退休,曾到朋友的律師樓工作,95年加入義工行列,投身長者服務工作,因為他自覺「乜都有」,應該回饋社會,「我係退休公務員,好多福利都有,醫療、住屋等等,但其他老人家就乜嘢都冇,覺得好似好凄凉,想將彼此享受嘅福利拉近。」
擔任義工接近15年,每星期抽兩、三天時間做義工,熱心公益令他榮獲多個感謝狀與嘉許狀,自言已數不清數量,「好似每個月都有一個咁,唔記得有幾多。」前朝公僕不留戀殖民地日子,也不滿特區政府待薄長者,自己人當家作主,老人福利毫無進步,反而賑濟其他受災國家、地區十分大手筆,他說港府做善事的同時,「最好可以留番啲畀香港嘅老人家同貧窮兒童。」
安老事務須長者代表
他多次去信特首、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梁智鴻及政府部門,意見如石沉大海,令他慨嘆,「點解啲老人家未好番就要逼佢哋出院?獨居嗰啲邊個理佢哋?」這些問題,80後不懂答,身居要職的40後、50後無能為力,他希望政府制訂老人政策時「唔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建議安老事務委員會加入兩位長者代表,「70歲嘅梁智鴻都係長者,但佢係不食人間煙火嘅長者,安老事務委員會入面個個都係有錢人,如果個會可以喺老人中心選出兩個長者加入,比較有代表性。」記者鄧愷欣